浅谈数学生活化有效实施策略 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数学生活化有效实施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把数学放在生活中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容易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通过生活素材“探究”数学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启迪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唤醒他们的生活认知,用他们的视角从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认知,整合教材,打通数学与生活中的无形障碍,启发学生感知数学无处不在,领悟数学的魅力。
一、构建生活情境,体验生活化数学策略
情境的创设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数学内容,整合教材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并激励学生从生活中抽离出数学知识,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深切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使他们喜欢上数学。比如我在教《小数的认识》的时候,课前作业就是让家长带他们去超市购置生活用品,并用笔记录物品价格,然后学会算一共花多少钱。上课伊始,学生开始汇报,当物品的单价写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再引领他们观察这些数和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引出小数的意义以及应用,对小数有了初步感知,然后把小数和“元角分”相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相链接,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数学助力。
二、借助生活素材,探究数学问题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深切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凭借生活素材,以自己生活经验为基础,带领他们自主探究,探索数学问题,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意义”的时候,就是通过借助各种酒的酒精度数引发的问题,出示了“青岛啤酒的酒精浓度为3.4%”“绍兴黄酒酒精浓度为15%”以及亳州名酒“古井贡酒酒精浓度38%”,之后启发式提问:“你们猜一猜这三种酒哪种容易醉?”“谁能说说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交流讨论积极,探究欲望被激发,最后达成共识:发现了酒精度(百分数)这个数学问题。由此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再引发学生找生活中百分数有哪些应用。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化,把生活中的素材应用到数学的课堂活动中,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是抽象的,但是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感知,得到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印象深刻的体验一定需要经过亲手实践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开始学数数,必须经过动手摆小棒,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才能形成数字的空间观念,然后建立起加减关系,动手体验,亲身经历,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扎实,应用更灵活,只有把数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增强。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拓展生活化数学策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引领学生以数学活动为载体,领悟数学的真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的延展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验证于日常生活。通过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不断积累并反复验证,加深理解和记忆。比如可以帮助家里算一算水电费,帮助妈妈利用商场促销活动购买到优惠又漂亮的衣服,合理优化时间等。
五、通过撰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数学策略
日记记录生活点点滴滴,数学日记是架在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我们教会学生用质朴的语言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的记录生活中的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挖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励他们用“数学眼睛”和“数学思维”看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为他们终身学习助力。
六、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创设生活化数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运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励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获得不同的感受。评价以激励为主,要放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