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掌握好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度” 论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浅谈如何掌握好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度”
【摘要】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笔者是一名乡村教师,看到大多数老师非常注重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融于数学课堂,甚是欣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好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度”,甚至有部分老师把数学课变了味,违反了陶行知先生的本意。
【关键词】
数学 生活化 情境
【正文】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清楚,数学本质并不等同于生活现象。笔者生活在农村,看到身边的一些数学老师常常把握不好数学生活化的度,在课堂上或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让数学课变了味。那么,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度”,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几方面粗略见解。
一、把握好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密度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但是生活与数学毕竟是两个概念,数学课堂适度而且恰当的联系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一节课全是生活问题,就会使课堂显得生活味十足,数学味不够,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得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开学初,笔者在本校听了一节数学课《找规律》,一节课下来,上课老师一共创设了12个生活化的情境,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处理,老师显得很仓促,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完全是老师带着学生“跑课”,有一部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是另一部分学生却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尽管老师一再启发引导,这一部分学生始终很少举起他们的小手。在课尾小结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他大失所望,有的同学说会“贴一贴”,有的同学说会“剪一剪”,有的同学说会“拼一拼”……只有极个别同学说到这一节课的要点,随后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效果也令人叹息。下午集体评课的时候,老师们就在一起议论,数学课堂应该生活化,但是如何操作呢?就这一节数学课而言,肯定做到了生活化,但是它并不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讨论最后,一位女教师做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在情景创设上,要做到“少而精”,在题目选择时,不要设置一些“重复”的题目,相似的题目也尽量少出现,这样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老师和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精心设计的这些题目上了。
二、把握好数学课堂课堂生活化的深度
《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好几个年头了,改变了我们数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课堂增添了生气。但是,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如今很多数学课堂偏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课堂应有的深度。这里所说的深度不是要老师去追求多么深奥的课堂,不是要老师去培养精英,这里的深度是针对我们的常态课堂而言的,是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
教学数学书上的生活问题时,教师不单单要引导学生解决出现的那些题(这仅仅是初层次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这才是更深层次的解决问题),就是在解决这一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掌握方法和策略,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所得,遇到同类型题时,才能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计算”时,老师可以出示4个生活问题:(1)爸爸带了142元去超市购买了一套价值98元的餐具。爸爸可以怎样付款?找回多少元?(2)爷爷带了153元到超市购买了一把价值101元的剃须刀。爷爷可以怎样付款?找回多少元?(3)妈妈到超市购买了一个价值35元的杯子和一套价值98元的餐具。售货员阿姨可以怎样收钱?应该收多少元?(4)妈妈到超市购买了一个价值35元的杯子和一把价值101元的剃须刀。售货员阿姨可以怎样收钱?应该收多少元?引导学生掌握“凑整百简便计算”的数学方法,最后总结出“少加的要再加上,多加的要再减去,少减的要再减去,多减的要再加上”这一规律。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所以,数学课堂应该“生活化”,可是,课堂中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应该具有浓厚的数学味,应避热闹和空洞的倾向。 数学课堂追求的不应该是形式上披着“生活化”的外衣,如果我们教师仅仅对我们手中的教材进行肤浅的处理,就不能完成数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本质。只有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深度,去追求发展内涵,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信度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在选取生活问题时,还应该考虑的是出示的问题是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或者是我们身边的问题。只有这些类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