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分配公平感的制度安排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7卷 第6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
2017 年 11月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农民问题】
中国农民分配公平感的制度安排逻辑
———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民的深度访谈
黄晓星,戴玥
(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社会结构决定论和社会比较决定论是以往研究分配公平感的主要思路,但在分析农民群体
时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一方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与其他阶层相参照,产生了较强的分配不
公平感;另一方面,当参照对象是自己过去的生活状况和身边的人,却并没有强烈的分配不公平感。
以量化为主导的分配公平感研究难以展现农民群体对公平的真实主观感受,也忽略了分配公平感中
所反映的制度安排逻辑的变迁。 除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比较之外,农民往往将自身境遇置于制度规则
中来理解。 本文采用多个案研究方法,在讨论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国家制度安排逻辑演变的基础上,
试图发现农民群体公平感受的变化及其背后的逻辑。
关键词:农民;分配公平感;制度安排;制度逻辑
- - -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7465(2017)06 0038 10
近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
经济发展已经达到新高度的同时,社会阶层重组,社会问题频发。 在这些社会问题中,底层群体
数量的增长、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治理的重要方面。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
为发展的引擎,城市发展的另一面却是乡村的空心化与萧条,前者以后者的牺牲为代价。 在
1956 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的贫弱,农民不可能与城市居民享有相等的权利,而处于
社会的底层。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家庭经济也在好转,但总体来说,
农民还是处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阶层状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 农民受到不公平待遇,基本的权利没法保
障。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某些农民群体则会通过过激的群体性事件发泄情绪。 近年来,一些
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2008 年云南普洱市的“孟连事件”、2011年广东汕尾的“921乌坎村事
件”和广东潮州市的“古巷事件”、2014 年的“云南晋宁征地冲突事件”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 以暴力冲突形式进行的维权行动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剧了社会结构裂变。
在这些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潜藏着底层群体强烈的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通常是造成他们对社
会不满的心理根源,也是激化社会矛盾的引线。 不公平感一旦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则容易引发
社会动乱,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也不利于营造和维持民主有序的社会氛围。 本文
在此背景下,讨论农民分配公平感的变迁以及其中所隐含的制度逻辑。 农民群体的分配公平感
- -
收稿日期:2016 11 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意识整合”(14JJD720020);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展分享经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问题研究”(16ZDAO82)
-
作者简介:黄晓星,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huangxiaoxing@ hotmail.
com;戴玥,女,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硕士生。
38
第6期 黄晓星、戴玥:中国农民分配公平感的制度安排逻辑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在改革开放中受益最少
的人群对公平有着怎样的主观感受,在转型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公平感的形成遵循着怎样
的逻辑,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