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1/2/6 * 小孤山 2021/2/6 * 大孤山 2021/2/6 * 1.用“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为线索,把四个景点贯穿在一起 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 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定景换点 赏析要点二 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 写小孤山则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以及乘艇游庙的经历。 ◆ 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 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 千姿百态。 赏析要点三 由于景点太多,如果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以游踪将各处景物串联起来 。 移步换景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串珠成链,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 引用传说和前人诗句,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增强文化底蕴。 赏析要点四 本文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决心,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直折腰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对比阅读 苏诗简洁地写了山色水貌、江阔山小,山势险峻、江水汹涌。轻盈点染,凌空飘飏,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并将传说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其事,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者差异明显,却无高下优劣之分。 游 记 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 C,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 D,引用传说,前人诗句 烽火矶: 峭石: 小孤山: 彭泽都昌: 大孤山: 点面结合 比喻 烘托 比较 想象 A,定景换点,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 B,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 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增强文化底蕴 衬托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诗文有别 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上下句之间多有跳跃和省略。 散文描写细致真实,上下句之间交待具体。 课外拓展 2021/2/6 *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021/2/6 * 试题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021/2/6 * 【阅读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1分)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1分)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1分)。 【解析】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2021/2/6 *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