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学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doc

发布:2018-01-03约2.1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 曾炳华 江西省瑞金市瑞金三中 从教六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如何促进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着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解决初中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种有效途径。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现在的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全”教育,它的核心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初中学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时的延长而进一步扩大。形成教无信心,学无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 我曾对全班 62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的有 14人,占 22.5%。(2)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 30人,占 48.3%。(3)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 18人,占 29%。 以上结果表明,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表面上看我们在课堂中平等对待学生,实则是一刀切的教学,多数数学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中,面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新情况困惑无策。只能面对中等程度的学生教学,结果是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分层教学,异步教学”的提出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统一的必由之路。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的“一刀切”的局面,“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后进。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能使各类学生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目标明确适宜。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才能出成绩,出好成绩。 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就是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 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第一,搞好分组:(1)根据每个学生几次测验成绩的平均值排定他们在班级中的名次(应重点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2)在这个名次中确定一个中间学生。(3)以这个中间学生为准,往前和往后共排出约 26名学生(以每班 62名学生计算),把他们划为一组,即中等水平的 B组,高于 B组的前 15名属于优秀水平的 A组,低于 B组的后 15名属于水平较低的 C组。随着学习成绩的升降,三个组的成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应是差生组的不断“解体”,中等组和优秀组的不断壮大。这应适时根据他们的测试成绩来调整组别或升或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 第二,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类补缺,落实分类指导,面向全体。 (1)分层备课: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布鲁姆教学理论,除研制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外,更注重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考虑三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对 C类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对 A、B类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同时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其目的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中、上等学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授课: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鼓励 A、B类学生通过增大练习量熟练掌握;辅导 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课,着眼于 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 C类降低难度,对 A类学生提高要求。总之,分层教学既要使 C类学生“吃得上”???又要使 A、B类学生“吃得饱”,落实在课堂训练中既要有一些基本题,又要有一些稍有变化的中档题,还要在训练中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使三类学生各有所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