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体罚学生之我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中体罚学生之我见
(四川省武胜县永胜学校 武胜 638403)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主要表现与常见的几种心态
首先,教师是成年人,体力上占绝对优势,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教师哪怕是随手一巴掌或者一拳头,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者通常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对学生的惩罚常常带着公正、正义的意味,面对教师的暴力,学生一般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暴力对抗,而只是恐惧而又绝望地承受。而消极地承受暴力比积极抵抗暴力要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暴力袭击比社会上的打架斗殴更容易导致严重而又恶劣的后果。
还有,教师在知识上和教育体制上的权威地位使得他们在施暴于学生时常常具有巨大的心理优势,学生对教师的地位优势和心理优势具有清楚的体会和认可。他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行政调解、诉讼等途径得到处理和释放,而是全部转化成内在的精神压力。这精神压力一般具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包括对施暴者个人和对整个社会的复仇),另一种是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病和心理障碍。当前,时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出现,细细分析,教师实施这一行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情绪冲动型
这类教师体罚学生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的目的,他们在主观意念上是没有目的性的,纯粹是因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自然结果。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教师批评后学生竟然顶嘴,态度不屑以顾,教师顿时怒火中烧,生气得本能地一巴掌打过去……教师往往在事后为自己如此打了学生感到后悔沮丧,大都会自我谴责:“我怎么这么不理智啊!”
因为这种体罚不是教师有意为之,教师的行为是被动的,是被自己过激的情绪所控制的,所以教师很容易失手对学生造成较大的伤害。此类行为一般发生在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身上,他们血气方刚,易冲动,有些还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打了学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反复复。要想真正克服这种体罚,教师就要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2、武力震慑型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其骨子里崇尚“学生不打不成器”、“学生不打不怕你”的观点,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尤其是所谓的“屡教不改”时,他们就会采用“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从而服从、屈服、害怕教师。比如有学生由于偷懒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会打他手心,打得他眼泪直掉,保证下次不敢了,而其他有此苗头的学生看了心惊肉跳……不过,此时的学生大都不是敬畏教师,而是害怕其手中的“戒尺”,一把戒尺只是在表面上简单地掩盖了学生“问题”的存在,实际上还可能加重了“问题”。
这类教师使用“武力”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因“生”施“罚”,大都是打学生的手掌心、臀部等不是要害的地方。此类型的体罚同“打击报复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多少还是为了“教育学生”的,而且还是理智的,所用的“武力”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当然,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武力”有了耐受力,产生了“免疫力”,那么其所谓的“震慑”也就形同虚设,教师也会顿时变得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
而且在此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更会同教师习惯性地对抗起来,变得叛逆、固执、偏激……要是教师不放弃“武力”,他们反倒都能从中获得战胜对手的快感。
要知道,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岂能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所能实现?要是真能如此,那用一把“戒尺”谁都可以把德育运用自如,谁都可以升华为“灵魂的工程师”了!武力可以征服肉体,但征服不了心灵,反而常常是激怒了心灵——当这类教师的武力震慑没了效力时,有些教师又会把“体罚”演变成下面这种类型了:
3、敷衍应付型
此时的体罚,已是教师敷衍应付”问题生”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手段了,教师已不再考虑体罚的能否有效,反正只要学生出了难以处理的“问题”,就打,打好了就算是把“问题”处理完毕了。说得实际一点,这只不过是教师在向全体学生摆个“教育”的样子,搞个形式上的交代罢了。这类教师对“教育”不想有什么收获和突破,只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回顾上述几种类型的“体罚”,勉强还谈得上和”教育学生”有些关联的,也只是“武力震慑型”和“敷衍应付型”,但是无论教师承认与否,这两者从本质上看,不过是教师要么一条筋地“打击”学生,要么一刀切地“放任”学生的表现。应该来说,分析到此,我们没理由不屏弃这两类的“体罚”了(其他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读到这里肯定会有教师反对,说如果没了“体罚”学生真成上帝了,那还怎么去教那些问题多多的“问题生”啊?其实,反对的教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