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GIST概念的变迁 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GIST概念的变迁1980年以前 胃肠道的间质瘤=平滑肌肿瘤 年 随着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Mazur和Clark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GIST 。1998年GIST的分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发现大部分GIST表达c-kit基因蛋白KIT(CD117),c-kit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并与GIST组织的发生和细胞增殖有关,是GIST的特征性表现。在此前后,又发现GIST 多数表达CD34而平滑肌瘤却不表达,GIST的概念故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GIST概念的变迁 GIST特指胃肠道间叶肿瘤中c-kit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组织学呈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肿瘤。 GIST的组织起源 Cajal 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 ICC)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肌间神经丛中,在胃肠道壁形成复杂的细胞网络;能调节肠蠕动,调节神经和平滑肌的神经传达,故又称为胃肠道起搏细胞。 其与GIST肿瘤细胞有着共同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 均有KIT、CD34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染色。 但也有不向任何方向分化、完全是未分化的GIST,部分病例表达肌性标记。 因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ICC或向ICC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幼稚干细胞)。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KIT活化 PDGF-R BCR-ABL融合蛋白 染色体臂1p、14q、22q缺失 恶性的还有9p缺失,8q、17q 等扩增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KIT与胃肠间质瘤 c-kit基因是HZ4猫科肉瘤病毒kit癌基因的同源物,位于人染色体4q12-13。c-kit是白色斑点显性基因的等位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其产物是III型酪氨酸激酶,编码145 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后者即c-KIT受体。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Cajal细胞都表达c-kit,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及造血干细胞也有表达。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D34与胃肠间质瘤 CD34的基因位于1q32 CD34分子为type I transmembrane cell surface glycoprotein,分子量为110kd CD34功能尚未完全了解,已知与细胞粘附有关 CD34 表达于:造血干细胞,GIST,上皮样肉瘤血 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及其肿瘤GIST的流行病学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每年发病率为2/10万,按此计算,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20000-30000例之间。美国每年新发3000-6000例,平均5000例,主要的发病人群在60-80岁,无性别差异。GIST的流行病学 大多数病人年龄在60、70岁年龄组,平均年龄60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 原发部位 -胃59.1% -小肠32.2% -结直肠5.2% -食管1.1% -其他2.4%3.5%其他*5.2% 结直肠32.2%小肠59.1%胃*包括食管,肠系膜,腹膜后GIST的临床表现 常无症状, 偶然发现,随肿瘤体积增大症状明显症状: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有 症状,平均持续时间4-6个月可触及的腹部包块(38%)不明胃肠隐痛或不适(40%)胃肠出血 (30%)贫血厌食, 体重减轻,恶心呕吐,乏力 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胃部病变内窥镜表现GIST的病理诊断 GIST是病理学诊断名词,用非组织学检查手段不能明确诊断。而GIST的病理诊断需根据特定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确定,两者缺一不可。 大体特点 在食管及胃肠道,小的肿瘤常位于管壁内,大的肿瘤可向周围膨出肿瘤常被描述为有薄的囊状界限,切面呈鱼肉状或褐色、灰红及斑驳样外观 ,可伴坏死、囊性空腔与出血改变 ,中央可有黏液变。 胃肠外肿瘤呈结节或多结节状,切面鱼肉状或褐色,易碎,有的伴出血、坏死、囊腔形成。Your Topic Goes HereYour subtopics go here光镜特点 大部分病理学者根据GIST光镜下的细胞形态及所占比重将其分成三类 : ①梭形细胞为主型( 70% ) ②上皮细胞为主型 ( 20% ) ③混合细胞型 ( 10% )。 在不同部位,GIST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