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同侧创面护理查房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术后护理 保温护理 皮瓣局部给60W烤灯持续照射7-10天,烤距为30-40cm。用无菌巾遮盖灯罩和皮瓣,使之保暖,但要注意烤灯距皮瓣不要太近以免烫伤。 疼痛护理 疼痛可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5-HT),5-HT有强烈缩血管作用,不及时处理可致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做好局部包扎固定,保护肢体,避免活动时损伤皮瓣,引起疼痛,包扎不要过紧以防压迫。术后所有治疗护理操动作轻柔。镇痛泵持续镇痛,予耳穴埋籽。 病室禁烟 尼古丁可引起动脉痉挛,导致血管危象。 术后护理 术后体位的安置是保证皮瓣的血供和静脉回流、促进皮瓣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抬高患肢10°-15°,维持功能位或根据手术部位适当调整。以保证动脉供血又利于静脉回流。 禁止患侧卧位,防止皮瓣受压或牵拉,避免皮瓣痉挛导致皮瓣缺血坏死。尽量采取满足患者的体位,注意保持体位,同时向患者解释体位固定的重要性,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及时纠正不正确姿势。 注意保持右足及右膝关节的功能位置,促进功能锻炼。 术后护理 维持体液平衡 观察液体出入量,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以保证再植组织存活的基本条件。遵医嘱术后4小时起宜予清淡的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普食(03-1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提高其手术耐受力,促进皮瓣生长。 预防伤口感染 早期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做好记录,防止皮瓣皮空隙处积血、影响皮瓣成活。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压疮、保持皮肤的完整性,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 谢谢! * 整形外科 王琨 2016-04 护理查房 —股前外侧皮瓣逆行修复同侧创面 患者病情及治疗护理经过 患者董明慧,女,52岁。因“右胫骨、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创面不愈合一月余”由门诊拟“右胫骨、髌骨骨折术后创面不愈”收治入院,平车推入病房。入院时右下肢支具固定,右膝部稍肿,右膝前外下方可见一大小约10cm×4cm肉芽创面,创面中部见大小约3cm×2cm无肉芽覆盖钢板外露,创面无明显渗液,左臀部见一6cm×6cm大小压紫,压之痛甚,予患者定时翻身,床尾悬挂防跌倒、防坠床标识。 髌骨解剖 髌骨(patella):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后面光滑有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膝关节前方。髌骨可在体表摸到,当外伤骨折手术取出之后,并不太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胫骨(tibia):是三棱形粗大的长骨,位于小腿内侧,对支持体重起主要作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与体移行处的前面有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体表可以摸到,其上附有韧带。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前缘锐利,体表可以触到。下端稍膨大,内侧有一向下的突起称内踝,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患者本次术前照片 患者病情及治疗护理经过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于03-12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右膝创面扩创加同侧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术”。术后右下肢支具固定在位;带回右下肢伤口负压引流管两根,镇痛泵及保留尿管。术后予心电监护,头孢西丁钠抗炎、地塞米松消肿补液治疗。注重人文关怀,经过精心护理,移植皮瓣存活,伤口愈合良好。 本次查房目的 皮瓣分类 皮瓣移植的适应症知识 股前外侧皮瓣知识 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方式 皮瓣血运观察及处理 该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 皮瓣 皮瓣是一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所形成。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应,其他在面及深面均与本体分离,转移到另一创面后(受皮瓣区),暂时仍由蒂部血运供应营养,等受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再将蒂部切断,始完成皮瓣转移的全过程。 皮瓣分类 七十年代后由于对皮瓣血液供应,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环类型的分类法,即将皮瓣分为任意皮瓣与轴型皮瓣二大类。 一、任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1)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推进皮瓣) (2)旋转皮瓣 (3)易位皮瓣包括Z成形术 2.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二、轴型皮瓣 又称动脉性皮瓣,即以知名动脉及伴行静脉为轴心形成的皮瓣。 1.一般轴型皮瓣 2.岛状皮瓣 3.肌皮瓣 4.游离皮瓣(又称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 皮管型皮瓣(皮管)及筋膜皮瓣是按形状及层次而描述的,可分属于前二大类,即按其是否包含有知名血管为轴心而定。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在股直肌[2]与股中间肌[3]之间行向外下方,在股外侧肌[4]与股直肌之间分为内侧支[5]和外侧支[6]。 外侧支沿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之间向外行,沿途发出分支穿过股外侧肌或肌间隙,至股前外侧皮肤。多数为肌皮穿支,少数为肌间隙皮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