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doc

发布:2018-03-21约3.89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 南 财 经 大 学 成人学历教育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姓 名 : 学 号 : 年 级 : 专 业 : 学习中心 : 移动电话: 住宅电话 : 单位电话: 论文题目: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 目 录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内部决策及管理风险。 (二)政策性风险。 (三)社会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科学实施,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二)融合各方力量,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内 容 摘 要 贷款是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而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贷款风险出现原因是复杂多变的,要实现有效的贷款风险管理,除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切实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外,还要做好外部风险防范工作,争取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为贷款风险管理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银行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是通过对贷款的投放、使用、收回进行动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分析辨别、判断而作出的一种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资产的风险,减少损失,以提高银行收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风险变量的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多,贷款风险管理也越来越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内部决策及管理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自身,也是产生贷款资产风险的关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尽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责任还在于银行在信贷投放时的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   一是贷前风险度量技术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贷前风险度量技术主要是专家法和信用评级方法。专家法的决策基础是专家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专家法在实施过程中程序繁杂、信息传递环节多,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因此专家法存在着风险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从技术上讲更适合于工作协调和业务整合。信用评级法为风险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但仍然存在着指标选择缺乏理论基础,风险测量主观因素过多等问题,从技术上来讲信贷评级方法更适合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信贷风险的日常监测和管理。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的贷前风险度量,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影响了贷款决策的质量。   二是贷款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准确性不高。一方面,我国的贷款五级分类系统仍处于完善阶段,仍然需要贷款四级评估结果作为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贷款五级分类的主观因素较多,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达到对贷款风险进行准确分类的效果。从测量技术的角度来讲,贷款五级分类体系仍然停留在对单笔贷款风险的评价上,没有解决对商业银行整体信贷风险的度量问题,对“事前”的贷款定价没有任何技术意义,降低了贷款事后评估信息对“事前”贷款决策的支持。而现有的商业银行风险资本总额的计算,由于巴塞尔协议对风险权重系数的规定过于简单,对商业银行整体风险评估的误差过大,难以用于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贷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导致呆账准备金标准制定这种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事务外生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   三是风险信息匮乏、信息口径不统一,造成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割和孤立。一方面,商业银行贷前风险测量和贷后风险评估之间缺乏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缺乏统一的信贷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宏观经济信息和行业信息匮乏。风险信息匮乏、信息口径的不统一,造成商业银行风险信息在贷款业务前、中、后台的传递渠道单一,信贷风险管理功能在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基本处于分离孤立状态。这在信息传递渠道上反映为前台贷款业务人员向中、后台管理人员单向、分离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业务流程;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构成上反映为各业务部门平行设置的组织机构设置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的不完整,主要表现为中、后台风险管理部门对前台业务部门缺乏“事前”的业务指导,部分商业银行在总行董事会下没有成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将贷款质量评价、内部稽核等风险管理的后台部门置于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之下。   四是人为因素造成。近年来,银行大都制定了“贷前调查、贷中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