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养生学2-课件.ppt

发布:2017-09-05约1.26万字共1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养生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养生学的概念及学术特征 1、养生及养生学的概念 (1)养生的概念: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使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保养生命的一种主客观行为,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根据有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这种行为与人相伴终身,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前、病中和病后的全过程。 根据养生的概念 1、养生的意义就是: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甚至达到与环境相适应。 2、养生的目的就是: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寿。具体来说,正常人养生以保持健康为目的;当身心稍有失调时,以防病保健为目的;临床疾病发生后,以祛病康复为目的;若疾病不可治愈时,以带病延年为目的。 根据养生概念思考一下: 养生与治疗的关系 养生与预防的关系 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2、养生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体生长发育、寿夭衰老的成因、规律以及如何保养身心健康、却病延年的一门学科。 养生学的定义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探索和研究生命规律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任务; 在以上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研究如何保健、防病、延年。 3、养生学的特点 历史悠久性:伴随人类出现而出现; 理论独特性:是具有养生学科特点的中医理论; 方法多样性:只要能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于养生; 有效性:经过了千年检验; 民族性:发源于中华大地,暂时只流传于中国及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周边亚洲国家。 第二章 养生简史 本章讲述养生学发展的简单历史,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人、事和著作,要求掌握《黄帝内经》对养生学发展的贡献及孙思邈的主要养生思想。 一、远古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 道家对养生的影响 阐述了养生法则 提出养生贵在保养“精、气、神” 尤重虚静以养神 儒家对养生的影响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观念,既是他们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和行为准则,也是修身养心,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 《论语》一书十分重视“礼”,虽然此处的“礼”主要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准则,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 “儒家”讲究习练六艺,强身健体,其具体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养生学中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行为养生等多个方面。 确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提出了许多预防观点。 提出整体观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一整体,人与社会一整体,人自身一整体,为养生指导了方向。 提出了许多养生的具体原则和方法手段。 提出养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生活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关注,也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三节 秦汉魏晋隋唐时期 此时期是养生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孙思邈(约581~682),他的主要养生思想有: 陶冶性情,主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接触可以引起情绪不稳定的因素。 生活有常,生活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并且要将其固定为自身的习惯。 饮食有节,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饮食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动静结合,主张经常锻炼并实行一定的保养手段。 药养,常吃一些与身体有益的食物和药物,他也总结了许多食疗养生方。 第四节 宋金元时期 此时期是养生学的完善时期。养生学说发展到宋元时代,开始进入一个不断完善、充实的时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新的进展。著名养生大家和著作都比较多。 第五节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养生学家,使养生学得到更大范围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著的撰辑、出版是养生学史的鼎盛时期。此期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其发展之迅速和传播之广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的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第六节 近现代时期 是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时期 思考题: 1、什么叫养生,什么叫养生学? 2、《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贡献? 3、孙思邈主要有哪些养生思想? 第三章 学术观点 养生学有以下几个主要学术观点: 生命观:揭示生命的产生与延续机理; 寿夭观:揭示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 整体观:揭示养生要达到的状态; 权衡观:揭示养生要因势利导。 要求掌握四个观念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命观 生命观是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解释。 人类:从整个人类来说,是天气自然之气运动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产生之后又依赖于自然界各种环境而生存发展。 个人:具体到个人,是在精、气、神的产生、延续和运动变化中产生了生命的演进。 所以,生命现象是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 一、生命是物质的 二、生命是运动的 第二节 寿夭观 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