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膳食养生康复技术-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中医膳食养生康复技术 膳食养生康复 “膳食养生”与“膳食康复”。 膳食养生,又称饮食调养、食养,是按照中医与养生的理论,利用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和其他具有某种食疗功能的成分,合理地加以摄取,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膳食康复,又称食疗、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目的的选择相关的食物,或将食物与药物配合制成药膳,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以助患者康复的一种治疗。 食养食疗历史沿革 夏商时代已经开始,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于食物的分类已经很细致。 《周礼》: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同时,对病人的营养和临床结合起来,创造了“食治学”。对于饮膳烹饪,也注意到五味调和。 《吕氏春秋本味篇》:“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后少,其齐甚微,皆由自起。”可见当时已经很重视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孙思邈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老年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宋元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食养食疗不论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取得显著的成就。对于老年人,合理调节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寿亲养老新书》:“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则疾患。”因此,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朱丹溪对于老年人的饮食提出“尤当谨节”、“茹淡”,强调节制饮食,又要避免摄入燥热厚腻之物,以保养精气。 蒲虔贾根据五味入五脏,五脏分别旺于四时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四时的饮食五味要求;在《保生要录·饮食门》中指出“四时无多食所旺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旺之胜也。宜食相生之味助其旺气”。认为“旺盛不伤,旺气增益,饮食合度、寒温得益,则诸疾不生,遐龄自永矣”,这在食膳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意义。 陈直对先秦时期“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在具体运用上明确提出了:“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的观点,这种饮食原则的好处,在于既不使当旺之脏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脏气有所损伤。 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著《寿世青编》一书,在调神、饮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养心说、养肝说、养脾说、养肺说、养肾说,为五脏调养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贡献。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明代开始,药饵学说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密斋、龚廷贤、李时珍、李梃等医家,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在理论上和方药的运用原则和方法上,都有阐发和提高,对医饵养生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做出了贡献。万密斋的《养生四要》指出:“无阳则阴无以长,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乱,五味相济而得和也。凡养生却邪之剂,必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温多成热,凉无聚凉,凉多成寒。阴则奇之,阳则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这个中和平衡既济的制方原则,对老年的药饵养生有直接指导意义。万氏认为这种保健方法,要从中年开始,未老先防,保健重点在于调补脾肾。同时,还提出了老年用药禁忌。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主张老年保健用药应“温而不热,清而不寒,久服则坎离既济,阴阳协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精自固,平补之圣药也”。又对老年的药饵摄生强调了两个原则:一是调补脾胃;二是提倡与血肉有情之品,补益气血,填精朴髓,以健身抗老,延年益寿。他首推鹿茸、鹿角,配合人参、地黄、枸杞、二冬、黄柏等制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