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0年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为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全面反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监管情况,现对我院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进行总结。
一、第一季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
经查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我院2020年第一季度共上报ADR 17例,其中“一般”不良反应报告1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报告5例。
1.引发ADR药品种类。
17例ADR中涉及药品13种,其中抗生素4例,心脑血管类5例,调节电解质平衡药4例,呼吸系统用药2例,内分泌系统用药1例,中药注射制剂1例。
药品种类
例数
比例
心血管类
5
29.4
抗生素类
4
23.5
调剂电解质平衡药
4
23.5
呼吸系统用药
2
11.8
内分泌系统用药
1
5.8
中药注射制剂
1
5.8
2.ADR累积器官或系统。
累及器官或系统
例数
临床表现
比例(%)
皮肤及附件损害
11
皮疹、瘙痒、注射部位红肿、皮肤潮红、这是部位疼痛
64.7
消化系统损害
1
胃灼热
5.9
全身系统损害
3
发热、寒战
17.6
呼吸系统损害
1
呼吸困难
5.9
其他
1
舌下水肿
5.9
3.引发ADR给药途径分布。
17例ADR,静脉给药方式有14例,口服给药有2例,肌肉注射给药有1例。
4.第一季度科室上报情况。
科室
上报例数
内二科
10
内三科
1
外一科
1
外三科
3
产科
1
儿科
1
二、第一季度上报情况分析
1.从药品种类分析,心血管系统药品有5例其中有3例为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而胺碘酮引起静脉炎不良反应与浓度相关性大,建议使用胺碘酮是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浓度。抗生素不良反应有4例占有较大比例。可能原因为抗生素种类、规格剂型多,临床使用广泛且疗程较长,建议使用抗生素时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静脉用药时应注意控制滴速。
2.从损害器官或系统分析。
ADR涉及皮肤及其附件的临床表现最高,全身系统损害的发热寒战表现也较高。主要可能为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判断,故上报率较高。建议临床在用药时全面关注患者的异常表现,判断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3.从给药途径分析。
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快、血药浓度高,对机体应激性较强。建议选用静脉给药使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尽量不选用静脉给药。
4.科室上报情况分析。
第一季度内二科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原因可能与内二科病患数较多,使用药物较多有关;也有其他临床科室不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的可能存在。建议所有临床科室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积极上报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我院的用药安全、合理、有效性。
临床药学室
2020.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