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2.1 学习伴成长 课件(共27张PPT).pptx

发布:2018-03-21约1.93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说一说: 你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是说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的事。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该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囊萤映雪 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 凿壁借光 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匡衡,幼年时期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他常常读书读到黄昏日暮才遗憾地收起书本。有天晚上, 他突然感到什么地方有微弱的光亮射来。睁眼搜寻,他发现原来是自家墙破,邻家烛光由墙的缝隙中透出。于是他找来凿子,把墙上的缝隙凿大,果然有了一束亮光。他拿书就着光束去看,直读到邻家熄灯之后。由于勤学苦读,匡衡的学问长进很快,后来受到汉元帝赏识,被封为安乐侯,当上了宰相。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学习目标;探究与分享;1 学 2 小孩儿的一双手 3 绳结 4 房屋 5 小孩 6 习 7 小鸟学习飞翔;他们是在学习吗?为什么?; 你觉得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探???与分享;知识导航;;探究与分享;知识导航;2016年4月22日中午,809路公交车在长江日报路站迎来一位身着鲜艳服饰的老太太。“老人头脑要灵活,只有每天上大学。九十五岁彭楠经过”——在老太太身挎的小包上,系着一张A4大小的过膜白纸牌,上面书写着这两句话。老人精神抖擞,一上车,就兴冲冲往里走,大家连连让座,她也连连道谢。老太太退休前是武汉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65岁开始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至今坚持了30年。彭楠老人的故事通过长江日报官方微信(ID:whcjrb)、头条号发布后,不少网友留言讨论,“活到老,学到老。老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网友纷纷表示。;你为什么要学习?;; 莫言就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童年时酷爱读书,为了借一本书看,他给人拉一上午的磨;本村的书不够看,他就去周围村子借。少年时,曾被挡在校门外,但他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昏暗的油灯下读书,自学了全部中学课体。30岁后,莫言先后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开始了新的人生。;李克强总理的学习经历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18—19页毛泽东主席的故事,思考:毛泽东主席的学习经历说明了什么?;学习伴成长;练习;2、 2014年9月15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全民终生学习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促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全民学习、终生学习。之所以倡导全民终生学习,是因为( ) (1)终身学习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要 (2)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没有终点 (3)学习与生命发展同步,学习能不断造就自己 (4)终生学习,能不断充实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A(1)(2)(3) B(2)(3)(4) C(1)(3)(4) D(1)(2)(3)(4);古人说:“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现代人更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基础”。这说明,从古至今人们都强调 ( B ) A.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B.终生学习的必要性 C.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D.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 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耍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 ) 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②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④树立终身在校接受教育的理念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