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5章-肿瘤武大版研究.ppt

发布:2017-01-06约5.86千字共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病理学 (4)多形性腺瘤 部位:多见于涎腺,尤其腮腺 来源:腮腺闰管上皮细胞和 肌上皮细胞 组成:腺体+肌上皮细胞+粘 液样基质+软骨样组织 病理学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概述 1.鳞状细胞癌 3.基底细胞癌 4.移行上皮癌 2.腺上皮癌 病理学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癌 概述 来源:上皮 发病率:40岁以上人群高发 肉眼特点:发生部位不同而不同 皮肤,黏膜:息肉状,菜花状 实质脏器:树根状,蟹足状 网状纤维:癌细胞之间无网状纤维 转移:淋巴转移最早,后期血道转移 病理学 1.鳞状细胞癌 鳞癌 部位:鳞状上皮被覆, 鳞化的上皮 光镜:团状或条索状癌巢 最外层相当于基底细胞层 内可见多边形癌细胞 分化好可见细胞间桥 中间有角化珠 病理学 1.鳞状细胞癌 鳞癌 光镜: 癌巢 分化差的无角化珠 无细胞间桥 癌细胞异型性明显 病理学 2.腺上皮癌 高分化 中分化 低分化 病理学 2.腺上皮癌 分类 ⑴腺癌 ⑵粘液癌 ⑶实体癌 病理学 ⑴腺癌 部位:胃肠道、胆囊、子宫体 镜下:不规则的腺样结构 管状腺癌 乳头状腺癌 囊腺癌 乳头状囊腺癌 直肠癌 病理学 ⑵粘液癌 胶样癌 部位:胃肠道 大体:胶冻样 镜下:印戒细胞 粘液池 以印戒细胞为主 称印戒细胞癌 病理学 3.外生性生长 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恶性可形成溃疡。 病理学 (三)肿瘤的扩散 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1.直接蔓延 2.转移:血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 种植性转移 病理学 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 1.直接蔓延(direct spread) 病理学 2.转移(metastasis) (1)概念: 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 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 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举例:肺转移性肝癌。 (2)常见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种植性转移 病理学 是肉瘤最常见的 转移途径 癌晚期也发生 血道转移 最常见于肝和肺 转移 1.血道转移 血道转移瘤特点 毛细血管、静脉——壁薄、压力低——常见肺、肝、骨。 转移瘤特点:多发、散在、界清、位于器官表面。 癌脐:器官表面转移瘤结节,中央出血坏死、下陷 病理学 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见 2.淋巴道转移 3.种植性转移 体腔内器官恶性肿瘤侵破表面,瘤细胞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器官表面,形成转移瘤。 五、肿瘤的复发 概念:肿瘤经过治疗后,残余瘤细胞又生长繁殖,在原发部位重新长成与原发瘤性质相同的瘤。 浸润性生长---易复发、大多为恶性 少数良性也复发 如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 六、肿瘤的代谢特点 核酸合成能力强,增生迅速 蛋白质合成分解代谢 病理学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局部压迫和阻塞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二)继发性病变 少见,出血、坏死、感染。 (三)激素分泌过多 内分泌系统来源的肿瘤 病理学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破坏器官结构和功能 (二)并发症 多见,出血、坏死、感染, 发热、疼痛 (三)恶病质 概念、机制★ 病理学 (三)恶病质 1.概念: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可发生严重消瘦、乏力 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称恶病质。 2.机制: ①患者食欲减退,出血,感染、发热;肿瘤坏死后毒性产物 机体的代谢紊乱 ②恶性肿瘤迅速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 ③晚期疼痛影响进食 ④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可降低食欲;增加分解代谢 (四)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非内分泌腺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临床表现 (五)副肿瘤综合征 由于肿瘤的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 或其他不明原因,间接引起的一系列表现。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病理学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发源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发源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像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