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种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应用的比较研究.ppt

发布:2017-05-28约6.81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定义(WHO) 骨质减少:骨密度(BMD)低于年轻成人平均骨密度1~2.5个标准差之间 骨质疏松:骨密度(BMD)低于年轻成人平均骨密度2.5个标准差或更多 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测量法(DEXA)、定量CT(QCT)、同位素单/双光子吸收法(SPA/DPA) 年龄在5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和低骨量患者大约有4400万,占整个50岁以上人口的55% 2002年评估,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2010年,上升到1200万[1] 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总患病率分别为13.3%和22.6%。 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约为2900万例,低骨量患者为1700万例 50岁以上骨折患病率26.6%,其中脊柱压缩性骨折占13.3% 卧床休息 抗炎镇痛药 支具支持和理疗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VP) 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KP) 椎体成形术 1984年,Galibert和Deramond首先应用于治疗C2侵袭性血管瘤[1] 1990年,Galibert和Deramond又将该技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2] 椎体后凸成形术 迅速缓解疼痛 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 (dilator-kyphoplasty,DKP) 根据胸腰段椎弓根管高度比宽度约大一倍解剖特点设计[1-3] 中国专利号ZL200510094420.1,美国和欧洲专利公开号分别为US-2008-0177259和1946709,注册证苏苏食药器械(准)字2009年1100231号 自2006年10月-2010年2月分别应用DKP、BKP和EKP治疗骨质疏松骨折患者71例71椎、55例55椎和22例22椎,并比较三者临床疗效。 腰椎骨密度测定T<-2.5D;椎体骨折在3个月内 X线、CT检查明确椎体骨折,椎体压缩≥20%,但<60%,椎体后壁基本完整,病变节段与临床检查一致 MRI示病椎T1相低信号,T2相及STIR相高信号 术前没有脊髓或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无心肺脑功能严重障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症 资料和方法 统计学方法 测量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以X±S 表示 DKP、BKP和EKP三组基线连续性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5±1.6* 45.1±2.2 44.7±2.1 22/22 EKP组 病例数(例/椎) 平均手术时间(min/椎) 出血量(ml/椎) 骨水泥注射量(ml,x±s ) DKP组 71/71 43.6±2.3 25.2±2.2 5.5±0.6 BKP组 55/55 44.3±2.8 24.8±2.3 5.8±0.7 *与其他组比较P0.05 一、术中情况 以平均每个椎体计算: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KP组平均PMMA骨水泥的注入量较其他组少(P<0.05) 结果 P1=0.116 P2=0.430 P3=0.720 1.293 50.6±10.1? 49.8±6.4? 52.4±10.3? ODI评分 改善 P1=0.332 P2=0.176 P3=0.534 1.086 5.64±1.26? 5.78±0.79? 5.94±0.91? VAS评分 改善 P1=0.000* P2=0.000* P3=0.000* 40.002 4.55±2.15? 7.76±1.19? 9.15±2.61? Cobb角 矫正 (°) P1=0.042* P2=0.000* P3=0.006* 9.815 3.84±2.89? 5.37±1.29? 6.16±2.46? 中部高度 恢复 (mm) P1=0.007* P2=0.000* P3=0.000* 17.238 3.71±1.50? 5.35±0.87? 6.22±2.30? 前缘高度 恢复 (mm) P值 F值 EKP(n=22) BKP(n=55) DKP(n=71) 观察指标 二、术后随访情况 二、术后随访情况 相应观察指标变化情况说明: 三组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改善,DKP较BKP、EKP显著,BKP较EKP显著(P<0.05) F值基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P1为DKP与BKP比较;P2为DKP与EKP比较;P3为BKP与 EKP比较 *表示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