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年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周周练(第八单元 课题1、课题2).doc

发布:2018-03-22约3.1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周周练(课题1、课题2) 一、我会选(每题5分,共50分) 1.(莆田中考)以下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2.金属材料的使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用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是常用的金属制取方法,如4Na+TiCl44NaCl+Ti,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以上三种均不是 3.(南京中考)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4.下列对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认识不正确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来制作导线 B.常温下金属均为固体 C.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D.生铁、硬铝、焊锡都属于合金 5.(成都中考)金属与盐酸的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铜和稀盐酸制氢气 B.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镁 C.铁可以把锌从硫酸锌溶液中置换出来 D.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6HCl===2FeCl3+3H2↑ 6.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材料的共性的是() A.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 B.密度较大,熔点较低 C.是银白色的固体 D.都是混合物 7.(福州中考)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画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8.(广安中考)常见金属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AgNO3===3Ag+X(NO3)3,有关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X可能是铁 C.金属活动性X>Ag D.X表面有固体析出 9.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 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 ③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④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更适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0.(南宁中考)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 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C.0~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 D.0~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 二、我会填(共26分) 11.(6分)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生活中使用的铜火锅是利用铜的________性。 (2)飞机外壳用的主要材料是硬铝,推测硬铝的一点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铁与钢都是铁的合金,但硬度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分)(安徽中考)2015年11月,我国首架大型客机C919(如图)正式下线,实现了我国航空领域的新突破。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材料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飞机大量使用合金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________(填“强”或“弱”),空气中,铝比铁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3.(12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1)实验时,他为了除去铁丝和银丝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将铁丝和银丝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