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精品教师专用2014二轮课件高考非选择题专项突破生物与环境32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高考非选择题专项突破 四 生物与环境 热点题型 一 种群增长模型类 1.解读: (1)呈现形式:主要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S”型和“J”型)或变形呈现,形象直观。 (2)考查要点:往往以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切入点,联系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联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等基本内容,联系人口数量变化等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考查。 2.特点:直观性、综合性、新颖性。 3.考查能力:识图、迁移、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2012·山东高考)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 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审题】明确模型原理 一、明确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类型及其出现条件 1.解读: 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包括“J”型和“S”型两种类型,其中前者出现的条件是食物、空间均充足的理想条件,而后者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出现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类型还包括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附近的波动和种群数量的下降。 2.应用: 坐标中已经标出“J”型曲线,不难看出其他曲线代表的类型: Ⅰ曲线: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后期表现为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 Ⅱ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较低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 Ⅲ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直至灭绝。 二、知识点的联系 1.解读: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常联系的考查点: (1)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时的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上应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J”型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计算种群达到一定数量时的繁殖代数,分析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 (3)“S”型种群增长曲线分析:有害生物的控制,捕鱼时期与捕鱼量的确定,确定合理载牧量。 (4)进化理论:“S”型曲线代表的是实际存活的个体,“J”型和“S”型曲线之间的差值即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 (5)生态系统的功能:由种群数量变化联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分析与之具有捕食或竞争关系的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 2.应用: (1)第(1)小题中阴影部分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联系进化理论,自然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从而使物种进化。 (2)第(2)小题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不变,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与之具有竞争关系,则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生物的能量会增加,数量也会增加。 【答题】明确“J”型增长数学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一、解读 “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最终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二、应用 分析“J”型增长数学模型不难发现,其中针对λ可以通过降低出生率直接进行控制。 【精讲精析】 (1)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到曲线Ⅰ中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该种群与环境相适应,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也最轻;曲线Ⅲ种群数量趋近于零,数量很少,说明这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合该种群栖息,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其数量下降,会使流向 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控制λ参数,可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热点题型 二 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 1.解读: (1)呈现形式:常以表格、数据呈现,或以食物网为载体进行考查。 (2)考查要点:食物链条数、某种生物的营养级别、不同生物间的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