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染色体与DNA研究.ppt

发布:2017-01-03约字共28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a geneticist who integrated classical genetics with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the behavior of chromosomes, was regarded as a genius, nearly incomprehensible thinker. In 1946, she discovered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which she called controlling elements. Thirty-seven years later, she won a Noble Prize for this work, becoming the third woman to receive an unshared Nobel in science. 2.6.1 转座子的分类和特征: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简称IS因子 IS家族的结构: 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s,IR) 1kb左右的编码区,仅编码和转座有关的转座酶。 ATGCA TACGT 987654321 123456789 987654321 123456789 987654321 123456789 987654321 123456789 ATGCA TACGT ATGCA TACGT 倒置重复区 靶序列顺式重复区 转座子 转座子在靶位置插入前后的结构 正向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s, DR) ?2.复合转座子 (Composite transposons ): 含有一个中心序列和位于两侧的臂(arm); 除了和自身转座有关的基因外,中心序列含有抗药性基因等遗传信息; 复合转座子两端的臂由IS序列组成。 复合型转座子 Ⅰ型:两末端有相同的IS序列,或正向,或反向。 Ⅱ型: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如TnA家族 tnpA tnpR Amp R Tn3 的结构示意图 IR IR res 转录单位 tnp A:编码转座酶(1021aa) tnp R:编码蛋白质(185aa),2种功能:解离酶、阻遏蛋白 Tn A家族: TnA是复制型转座的转座子,长约5kb左右 。 两端具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而不是IS),长约38bp左右,任一个缺失都会阻止转座。 中部的编码区编码三个基因:转座酶,解离酶和抗性基因, TnA家族都带有抗性标记 。 靶位点具有5bp的正向重复序列。 解离位点(res)是TnA家族特有的内部位点。 Ac-Ds系统(activator-dissociation-system),即激活-解离系统; Spm-dSpm系统(suppressor-promoter-mutator),即抑制-促进-增变系统; Dt系统(dotted)即斑点系统 玉米的控制原件 B. McClintock 2.6.2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若玉米带有野生型C基因,则胚乳呈紫色; C基因的突变阻断了紫色素的合成,那么胚乳呈白色; 在胚乳发育的过程中,突变发生回复导致斑点的产生,回复突变发生在早期发育阶段,紫斑就比较大; McClintock推测原来的C突变(无色素)是由一个“可移动的控制因子”引起的,称解离因子(dissociator,Ds),它可以插入到C基因中(即转座)。 另一个可移动的控制因子是激活因子(activator,Ac),它的存在可激活Ds转座,进入C基因或其他基因,也能使Ds从基因中转出,使突变基因产生“回复突变”,这就是Ac-Ds系统 Ac-Ds系统 Ac (autonomous element),即自主控制因子:含有2个转座酶基因、3个非编码区,两端有11bp IR。Ac可自主转座,能使Ds因子活化,通过Ds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 Ds (noautonomous element),又称解离因子:Ac能活化Ds,使其在基因组内转座或插入结构基因之内。玉米Ds的存在能抑制邻近基因的表达。 Ac-Ds控制系统 Ds转座导致染色体断裂,显性基因丢失: McCtinock还发现Ds存在于玉米9号染色体的一条臂上(带有结节),Ds可导致染色体断裂 在杂合体的其中一条同源染色体上,Ds位于一系列显性基因和着丝粒之间;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缺少Ds,同时携带隐性基因(C, bz, wx ) Ds处的断裂,产生一个携带显性基因的无着丝粒片段,这个片段在有丝分裂时丢失 子代细胞只携带隐性基因 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