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晶体的结合21.ppt

发布:2017-05-30约4.27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把式(2-22)和式(2-26)代入式(2-25)得 (2-27) 令    ,      ,则 (2-28)   式中,α称马德隆(Madelung)常数,完全决定于晶体结构,二离子间,异号离子取“+”,同号离子取“-”。对NaCl结构的晶体,α=1.748;对CsCl结构的晶体α=1.763;对闪锌矿(立方ZnS)结构的晶体,α=1.638。B是由晶体结构确定的另一个常数。当晶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即r=r0时,由 (2-29) 可以求得 (2-30) 对NaCl结构,   ,由体积弹性模量的公式(2-14)式,可知: (2-31) 由式(2-29),所以 (2-32) 将式(2-30)代入式(2-32),可得 (2-33) (2-34)   对非NaCl结构型晶体,关系    不再成立。为了满足对任何晶体结构都适用的V0与r0间的关系,引入与结构有关的修正因子β,且β满足式(2-15),得到与NaCl结构完全类似的结果: (2-35) (2-36)   由式(2-36)可以确定出玻恩指数,将n代入式(2-30)可求出晶格参量B。反过来,知道了玻恩指数n和晶格参量B,就可以确定晶体的晶格常数、结合能、体积弹性模量等。 * * 固体物理 第二章 晶体的结合 §2-1 内能函数和晶体的性质 内能定义:是指在绝对零度下将晶体分解为相距无限远、静止的中性自由原子所需要的能量;若定义原子结合成晶体后释放的能量为结合能W。那么在数值上:     晶体的内能=结合能 假定晶体的内能U为系统总能量,分散原子的总能量为能量零点,则: U=0-W=-W (2-1) 内能函数 晶体的总内能为吸引势能与排斥势能之和:  U=吸引势能+排斥势能   (2-2) 排斥势能是一种短程相互作用,且为正量;吸引势能是长程相互作用,为负量。这样,总的内能函数曲线必有极小值。内能极小值对应晶体的体积称为平衡体积V0。在绝对零度和不考虑外力作用的平衡条件下,晶体中的原子间距都是一定的,即为r0 ,称为平衡间距。 当原子间距rr0,即两个原子间距变大时,原子之间就产生相互吸引力。当rr0时,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的电荷分布将逐渐发生交叠,两原子之间就出现排斥力,晶体的内能亦增大。 图2-1 U(r)及F(r)随r的变化规律 图2-2 原子相互靠近时电子电荷分布的交叠    吸引力将自由原子结合在一起,而排斥力又阻止它们的无限靠近,当二者的作用相互平衡时,就形成了稳定的晶体。晶体中的这种相互作用力又称为键力。对于具有稳定结构的晶体,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晶体系统具有比其组成原子处于自由状态时的系统更低的能量。 对于不同的晶体,两个原子间互作用势能U(r)和互作用力F(r)随原子间距r变化的规律大致是相同的。互作用势能由吸引势能UT(r)和排斥势能UR(r)构成,即 U(r)=UT(r)+UR(r)     (2-3)   吸引势能UT(r)主要来自于异性电荷间的库仑吸引,其变化规律可表示为 式中,a和m是大于零的常数。 (2-4)   排斥势能UR(r) 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同性电荷间的库仑排斥能,主要是核之间的排斥能;二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能。两个原子间的排斥能与原子间距r的关系为: (2-5) 该式称为雷纳德—琼斯排斥势或坡恩排斥势。其中b是晶格参量,n是坡恩指数,二者都是由实验确定的常数。一般对离子晶体,n≈9;对分子晶体,n≈12。 在绝对零度下,晶体总的内能为: (2-7) 晶体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  (2-8)   当r r0时,随着r的进一步降低,排斥作用加强,晶体内能上升。 当rr0时,吸引力大于排斥力,表现为吸引作用,晶体的内能亦上升。 因此,可以得到平衡位置r0为: (2-9) 在r=r0处,晶体的内能为Uc(r0)为: 此时|Uc(r0)|出现最大值,若要分解晶体需要提供相同的能量。那么,晶体的|Uc(r0)|越大,其中的原子相互间结合得愈牢,则相应的晶体也越稳定。因此,内能较大的晶体,只有在较高的温度(其原子或分子的热运动能量较大)时,晶体的结构才可以瓦解而转化为液体,即内能高的晶体必有较高的熔点。 (2-10) 1. 晶格常数   由晶体的内能可知:  (2-11)   由上式可以解出晶体的平衡体积V0,再根据具体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