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交工监理工作总结报告.doc

发布:2017-05-25约2.32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工程 监 理 工 作 总 结 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驻地监理办 二O一六年 月 监理文件名称 建设工程 02标监理工作总结 总监理工程师 文件编制 编制日期 201 年 月 日 审 ?批 年 月 日 备 注 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项目概况 是连接省会合肥与著名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黄山的重要通道,是安徽省中南部地区间南北方向的骨架公路,现状为二级公路。路线起自,途经,终于,全长950公里,走向与高速平行。 本项目起点位于国道处,沿线经过,终点位于,沿,路线全长91KM.全线施工共划分为7个施工合同段,7个驻地办。我公司根据与业主签订的监理服务合同组建了第二驻地办,负责第二合同段的监理工作,监理任务包括路基、路面和桥涵工程等。 自然与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及气候气象 项目区域属于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光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项目区域内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0~2300小时,年平均气温14.6~15.7摄氏度,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摄氏度,最低-20摄氏度。 项目区域内余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989.3~1153.6mm,5~8月降水量较大,约占全年50~60%。 地形地貌 建设工程二标段,区域地貌江淮波状平原,其岗坳相间,波状起伏,残丘零星分布其间。项目区域内地貌简单,为路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 道路沿线岩土层分布及其特征 自上而下划分,场地土层如下: ①1层种植土——灰黄色、灰褐色、灰色,松散或软塑,含大量植物根系,分布于老路两侧农田,层厚约0.30~0.6m。 ①2层填筑土——灰黄色、黄灰色、灰褐色、灰色,稍密-中密状态,主要分布于沿线的老路基,表层15cm为沥青,15~70cm为灰土,下部为素填土,主要成分为粘土,呈稍密-中密状态,层厚0.3~9m。 ①3杂填土——杂色,松散状态,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夹碎石或砖块以及建筑或生活垃圾,主要分布于沿线老路基两侧的居民楼前,层厚0.6~4.1m。 ②层粉质粘土——灰黄色、黄褐色、灰褐色、灰色,可塑状态,中等偏高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具有弱膨胀性,层厚0.50~4.60m。 ③层粘土——灰黄色、黄褐色,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属于中等膨胀土。层厚0.5~3.1m。 ③1层粘土——灰黄色、黄褐色,硬塑状态,中等偏低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夹高岭土,中等膨胀。层厚0.5~12.0m。 ④层泥质粉砂岩——褐红色,密实状态,表面已风化成壤及砂,无水可钻进,含云母碎片及黑色矿物等,风化程度不一,局部夹有原岩碎屑。 ⑤层强风化安山岩——淡黄、褐红色,密实状态,表部已风化成土状,干钻钻进困难,风化程度不一,下部呈团装,本次勘察仅局部揭穿,大部分钻孔未揭穿该层。 ⑤1中风化安山岩——青灰色,灰白色,坚硬状态,块状构造,沿线局部地区裸露,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上述各层地基岩土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条件 在勘察深度内,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及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水量一般。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①、②、⑤、⑥层填土、粉质粘土、粘土中。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②、③、④层粉质粘土、粉土中,该地下水相对较丰富。现场勘察期间,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一般1m左右。 ①层耕土、填土、均匀性差,未经处理不宜作筑路土基。②层粉质粘土、③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分布局限,强度差,宜局部加强处理。 ②层粉质粘土、粘土均可作为筑路土基。②及⑤层土强度差异较大,设计施工时应考虑其不均匀性。 1.3.1道路工程: 本次道路横断面方案采用规划横断面: 路幅分配型式为:机动车道、辅道、主辅道绿化带的路拱为2%, 坡向朝外,人行道的正常路拱横坡均2%,坡向朝外。 1.3.1.1主路路面结构: 上面层:4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岩沥青); ——下面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基层采用36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采用20cm低剂量水稳碎石。1.3.1.2辅路、互通匝道路面结构: ——上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 ——下面层: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基层采用3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采用20cm低剂量水稳碎石。1.3.1.3人行道、行人过街、公交站台路面结构: ——面层:6cm预制彩色人行道砖; ——粘结层:3cm水泥砂浆(1:3); ——底基层采用1cm级配碎石.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