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ppt
氨基糖甙类ADR
3、神经系统:(1)耳毒性: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内耳浓度过高,影响能量代谢,与钠-钾转运,损害毛细胞。柯蒂氏器受损,早期为可逆性,毛细胞消失后不能复生,则为永久性损害。前庭功能损害:周围迷路感觉上皮损害,表现为耳鸣、眩晕、平稳失调等。氨基糖甙类ADR
(2)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由于该类药物可与钙离子络合,影响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有肾功不全、低钙血症、重症肌无力者容易发生,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发生几率依次为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3)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口唇及手足麻木,可能与药物所含杂质或药物引起维生素B缺乏有关。(4)精神症状:有个例报道丁胺卡那霉素致精神异常,庆大霉素致癔病样发作。氨基糖甙类ADR
[变态反应]1、过敏性休克:偶见过敏性休克。与神经肌肉阻滞不易区别,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常加用钙剂和新斯的明。2、皮疹:以链霉素多见,疹型多为多形性,如猩红热样、荨麻疹样、斑丘疹等,严重者出现出血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懈症、萎缩性皮炎等。多于初次用药后7~10天出现,再次接触可于数小时到1~2天内迅速发生。可见嗜酸细胞增多、肝炎等。氨基糖甙类ADR
3、接触性皮炎:与链霉素接触的药厂分装工人、医务人员等可能发生接触性皮炎,一般于接触后3~12月内发生,停止接触后可逐渐减退。4、药物热:发热与用药显示密切相关性,呈节律性表现,停用后不再发热。大环内酯类ADR1、胃肠道反应:口服或静滴红霉素均可引起,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有临床病例报道尚可引发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肠出血。新一代衍生物有明显改善。2、肝功损害:以胆汁郁积为主,亦可发生肝实质损害。红霉素酯化物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率较高,属毒性反应。组织学检查肝细胞坏死,主要为胆汁淤积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认为是变态反应所致。多在服药后10-20d后发生,与剂量无关。表现:黄疸、发热、上腹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改变、恢复较快,无后遗症。3、耳毒性:老年肾功不良者偶发耳鸣及暂时性耳聋。大环内酯类ADR4、局部:静滴或肌注后,可能产生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疼痛、变硬等,如静滴红霉素乳酸盐。5、其它:偶可引起药疹、药物热等。可见神经症状(神经麻木、重症肌无力、重症头痛),精神异常,也有胰腺炎、低血糖、类关节炎样症状、牙釉质损害、男性不育及溶血性贫血等相关个例报道。避免大环内酯类心脏毒性注意事项:1、原有QT间期延长的患者避免使用;2、电解质紊乱患者慎用;3、正在服用可能延长QT间期药物(IA及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西沙必利等)慎用;4、应用时应注意剂量和输注速度,必要时做心电图;5、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氟喹诺酮类ADR1、消化系统:如胃部不适、恶心、厌食、腹痛腹泻。其机制是局部刺激引起的反应。2、神经系统:一般症状为头昏、眩晕、耳鸣、失眠、疲倦、嗜睡、紧张、抑郁、烦躁、惊厥、神经过敏、震颤、步态不稳等。(1)、颅内压增高:国内报道均见于使用诺氟沙星后的婴儿,因小儿尤其是婴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药物更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中毒。氟喹诺酮类ADR(2)、惊厥、抽搐和癫痫:新近研究表明FQNS可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γ-GABA与受体激动剂毒蝇醇的结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惊厥和癫痫,其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3)、锥体外系症状:如面部痉挛、口角歪斜、双手搓丸样动作等。(4)、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语无伦次、烦躁不安等,应严格掌握剂量。(5)、周围神经炎:偶见四肢远端麻木、蚁走感、肌力减退和远端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套样分布。1941,AlexanderFleming,discover,钱恩made.Discovery,developmentandclinicalexploitationofantibioticswerearguablythemostsignificantmedicaladvancesofthecenturyBy1970s11distinctantibioticclassesandover270antibioticsinclinicaluse.1950sDrug头孢噻唑决定簇、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拉定等主要经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进入近端小管上皮细胞,部分药物选择性地与线粒体膜结合,引起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呼吸窘迫以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