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商业发展规划调研.doc

发布:2018-06-07约1.15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商业 发展规划调研 概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以下简称园区),包括中心区和发展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73平方公里,发展区28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是中心区和发展区的商业模式、布局结构和服务功能。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1--2010年。 (三)规划依据 ⒈有关园区建设的请示、批复与各部门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基础设施及园区建设实施计划》;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及海淀区总体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海淀区北部地区总体规划》; ——《北京商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 ⒉调研与预测报告 对园区现状的调查分析和对2010年的人口规模、科技与经济发展、市场供求状况的预测。 ⒊参照体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及日本筑坡等科技园区的商业模式及发展情况。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园区商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提出的园区10年建设目标要求,突出主体特征,坚持“两个服务”,发挥“两个作用”。 ⒈主体特征 ——园区商业主体设施是园区社会基础设施的配套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园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持、保障系统。 ⒉两个服务 ——服务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完善和开发现场交易、网上交易、拍卖、租赁、咨询及各种中介服务功能,确保高新技术产品的流通“无障碍”。 ——服务于园区居民,尤其是科技人员和创业者家庭,通过完善和开发商品服务、家政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功能,确保其享受的商业服务环境与国外高科技园区“无差异”。 ⒊两个作用 ——园区商业要通过在整体模式和功能配置方面的创新,成为展示新经济时代科技商品流通模式的样板,扩大园区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影响力和幅射力,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拉动作用。 ——园区商业要通过在布局形式和运行模式方面的创新,成为展示首都生活服务商业先进发展水平的窗口,对园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保障作用。 (一)规划理念 ⒈人本化。根据“高科技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法则,园区的商业建设从目标设定、结构设计、整体布局、业态选择到经营体制、营销方式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人本化商业发展模式。 ⒉国际化。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园区商业发展的经验,鼓励新型商业、新型业态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确保园区商业服务水平和功能与发达国家科技园区“无差异”。 ⒊集中化。考虑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按服务功能分区,对商业网点、设施的集中布局安排,体现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新型园区商业布局特点。 ⒋便捷化。根据园区居民生活工作特点,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对各种需要均能做出快速反应的便捷化服务系统,实现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和功能的全面连锁化。 ⒌网络化。在建立高效合理的实体连锁商业网络基础上,依靠园区内宽带网和公用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园区科技产品流通、生活服务商业的全面信息网络化。 ⒍绿色化。适应生态型高科技园区的环境特点和园区市场的特殊需求,配合“碧水蓝天”工程实施,着力发展绿色商业。要从商业设施到商品经营和服务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田园式、绿色化,开创商业发展与生态优化相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 (二)规划总目标 利用10年时间,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发达的科技园区商业 服务体系。 具体特征: ⒈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具有较强的幅射能力和竞争能力; ⒉对园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具有充分的保障和引导功能,对北京商业发展有窗口和示范功能; ⒊具有支撑旅游业和国际会展业发展的旅游商业和会展商业特征; ⒋体现人本精神,实现先进商业科技手段、田园式生态环境和绿色营销一体化; ⒌反映首都人文精髓,实现首都商业文化与现代时尚和智能化的有机结合。 (三)发展指标 ⒈总量发展指标:至2010年 ——科技商品销售总额:20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亿元; 其中:餐饮服务业营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