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教学风湿病学总论及自身抗体.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风湿病学总论 风湿免疫科赵绵松 风湿性疾病定义 ?风湿性疾病是指主要侵犯 关节、肌肉、骨骼 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雷诺病、血管炎病、白塞病、结节性脂膜炎、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复发性软骨炎,抗磷脂综合症等。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关节炎 炎性肠病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 包括原发性、 继发性、 外伤后、 代谢性 先天性。 代谢性 痛风及假性痛风 临床特点 绝大多数有关节症状 多脏器、多系统,多抗体 异质性、血管炎、血管病 风湿性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CRP)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IgA、IgG、IgM、C3、C4 免疫球蛋白IgG 免疫球蛋白IgA 免疫球蛋白IgM C3 C4 蛋白电泳 抗 体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 可与抗原选择性的反应, 是仅含有20个氨基酸的短链蛋白质, 由重链和轻链构成V型核心区域. 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 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 —旦自身耐受--产生自身抗体。 正常人 与 自身抗体 种 类 抗核抗体 抗可溶性核抗原成份抗体 抗非可溶性核抗原成份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细胞膜抗体:红细胞 血小板 抗组织器官抗体 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免疫科赵绵松 概 述 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主要表现:进行性、侵蚀性、对称性关节炎伴有晨僵,部分患者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和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 基本病理特征: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的滑膜炎和血管炎。 流行病学 发病率:全球 1-2% 中国 0.36% 男:女=1:2~3 任何年龄均有发病,发病高峰30 ~50岁。 病 因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可能为RA发病诱因。(EB病毒、巨细胞病毒、分枝杆菌等) 遗传因素:HLA-DR1、HLA-DR4 内分泌因素:更年期女性发病率升高。怀孕后RA症状减轻,而分娩后症状复发。 其它因素:寒冷、潮湿、疲劳、吸烟、精神刺激等可诱导发病。 发病机制-I HLA与RA:HLA-DR1和HLA-DR4 T细胞在RA中的作用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IL-17 ) 诱导TNF的合成 细胞与细胞的接触产生MMP和促炎性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II B细胞在RA中的作用 产生自身抗体(如RF、抗CCP抗体等) 作为高效的抗原提呈细胞(APC),通过共刺激因子活化T细胞。 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诱导炎症细胞在关节滑膜的浸润,导致血管生成,滑膜增生。 发病机制-III 细胞因子的作用 T、B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作用于滑膜细胞,刺激滑膜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形成、滑膜细胞增殖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参与RA滑膜炎症。 最重要的是IL-1和TNF- α 。 蛋白质瓜氨酸化和RA 病理表现 滑膜炎:滑膜组织增生 血管翳 肉芽组织形成 血管炎:主要侵犯中小动脉。 早期——免疫复合物沉积 晚期——纤维蛋白原沉积 类风湿结节:小血管炎后的肉芽肿反应 临床表现 起病:通常隐匿起病,部分患者起病急骤 最初表现:乏力、低热、体重下降、双手肿胀、关节周围不适或僵硬感等。 关节表现 主要累及有滑膜的可动关节:多见手、腕和足的小关节,也可见于肩、肘、髋等大关节。脊柱除颈椎外极少受累。 关节肿痛:大多呈对称性 晨僵:通常大于1小时 关节畸形:尺侧偏斜、天鹅颈畸形、纽扣花畸形 关节外表现 全身表现:如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 类风湿结节:出现率20-30%,好发于易受摩擦的骨突起部位,常伴有高滴度的RF。 血管炎:是重症RA表现之一,与关节炎的活动并不一致。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皮疹、皮肤溃疡、指趾坏疽、紫癜、网状青斑等;还可出现巩膜炎、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神经炎等。 心脏病变:心包炎 心内膜炎 心肌炎 胸膜和肺病变:肺间质纤维化 胸膜炎 肺类风湿结节 肺动脉高压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异常:正细胞性/小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升高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 免疫球蛋白、补体:正常或升高 HLA分型:HLA-DR4、 HLA-DR1 滑液检查:炎性,WBC10000/ml 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