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逄锦聚 洪银兴 林岗 刘伟 15-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根本任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要点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教学要点 4、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所有权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 教学要点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教学要点 2、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教学要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 1、什么是效率 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教学要点 2、效率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 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 教学要点 3、什么是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 是指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处理,一方面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以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并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教学要点 4、什么是公平 公平是公正与平等的统称。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权利与利益平等并相对应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要求,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所得到收入的多少都应以所依据的分配尺度来确定。 教学要点 5、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观 主要表现为追求全社会共同富裕和按劳分配、其它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思想和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观包括四方面内容: 教学要点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实现公平。 (2)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平等权利。 (3)社会主义承认平等权利基础上的收入差别,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收入差距过大,避免社会财富过分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出现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公平观还表现在它强调机会均等。 教学要点 6、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矛盾表现在: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有可能对效率的最大提高造成影响;要保证效率的最大发挥则又可能会影响公平的实现。 统一表现为:公平能促进效率,效率又能保证公平,二者相互促进。 教学要点 7、分配中妥善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原则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教学要点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差距及其调节 1、区分两类不同的收入差距 一类是合理、合法又适度的收入差距, 一类是不合理、不合法也不适度的收入差距。 教学要点 2、不合理、不合法也不适度的收入差距的两种表现: 一种是平均主义,另一种是收入差距过大。 教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