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必修3)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备课组(精选).doc

发布:2017-08-03约8.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三历史(必修3)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备课组 (精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出现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2、意义: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②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 1、春秋:形成——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 “至圣” 鲁国人 (1)、政治: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教育、文化: 私学的创办者,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局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整理《春秋》《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 2、战国:发展——孟子、荀子 (1)、孟子 被称为quot;亚圣quot; 把孔子quot;仁quot;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quot;仁政quot;思想,主张quot;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quot;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上主张quot;性本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