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情况下女
性权益保障中的一项重大难题。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
本文试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
就如何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
视。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
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
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
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
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
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
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
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
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
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
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
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
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
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
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
(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
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
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
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
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
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
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
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
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
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
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
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
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
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
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
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
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
作上。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
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
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
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
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
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
女性。
(三)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
类专业技术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