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表达系统中蛋白质糖基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异源表达系统中蛋白质糖基化
许 强 王克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 200031)
摘要 糖基化作为真核细胞中最为广泛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对糖蛋白的分泌、抗原性、代谢等有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用蛋白均为糖蛋白。近年来,在糖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糖形的精确分析,以及糖基化生物合成的调控等方面,人们已取得巨大进步。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异源表达系统中糖基化的优缺点。
关键词 糖基化;表达系统
糖基化作为真核细胞中常见和复杂的翻译后修饰方式之一,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虽然不同糖蛋白中糖链的功能是不同的,但是由于糖链能修饰并改变蛋白质的内在特性,从而对糖蛋白整体生物学功能的体现至关重要[1]。另一方面,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改变基因,来得到人们所需求的产品。目前,已有许多重组蛋白作为药物用于临床,然而绝大多数此类药用蛋白在天然状态下为糖蛋白,或为在体内发挥药效必须被糖基化。另外,为确保药物产品的安全性、药效和均一性,研究和监控药用重组糖蛋白的糖基化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要求在申报人用糖蛋白类药物时,须提供糖蛋白表面复杂糖形的分析结果[2]。 重组糖蛋白在异源系统中表达,虽用基因工程手段可直接改变蛋白质部分的性质,然而由表达系统提供最优或最“忠实”反映药用糖蛋白糖形,则是一极其复杂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足够量的天然糖蛋白用于糖链结构的分析,此问题就显得尤其突出。糖链的合成与肽链是不同的,其合成是由糖基接受体、糖基供体和糖基转移酶三者协调完成。其中,糖基转移酶又居主导地位。因此,每一条糖链为一组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产物,而一组酶又为一群基因的编码产物,也即糖链同基因并非直接对应关系,故无法利用“模板”来推导糖链中糖基的顺序。另外,糖链又存在着不均一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均一性反映了组织、细胞类型、发育和分化阶段的不同;而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组成)、下游加工过程中降解等因素,进一步导致了糖基化形式的多样性[3]。因而,研究不同表达系统和细胞培养条件等因素对糖基化的影响,就显得极其重要。
1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随着糖链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进展,人们对糖链生物学功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例如,糖链能阻止基因工程表达的糖蛋白产物的聚集: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产物因带有复杂型(如哺乳动物细胞产物)或高甘露糖型(如酵母细胞产物)糖链,蛋白可不发生聚合而分泌出细胞外;而在缺乏糖基化体系的大肠杆菌中表达的非糖基化蛋白,则常聚集成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很少分泌出细胞,所以糖蛋白表面的糖链有助于蛋白质的溶解,防止肽链聚集的作用。又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天然来源十分有限,目前大多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从人尿中提取的天然EPO在Asn24、Asn38和Asn83上各有一条N-糖链,且为四天线和部分三天线的复杂型N-糖链。通过基因重组表达的EPO(rhEPO),若NeuAc完全或部分去除后,在体内能很快地被肝细胞表面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摄取,故而在体内几乎不体现活性,可见NeuAc对EPO在体内的半衰期影响极大。另外,由某种中国仓鼠卵细胞(CHO)表达的二天线糖链的hEPO,即使糖链末端被唾液酸化,在体内的活性仍极弱,远远低于四天线糖链的天然hEPO[4]。因为多分支结构的糖链可能参与防止小分子量糖蛋白渗出肾脏,或是作为从生成器官肾脏到骨髓靶细胞间的“归巢”信号。由此,可对治疗用糖蛋白生产得到如下启示:末端糖基和糖链的分支结构,能显著地影响糖蛋白的体内生物学活性和半衰期;而两者均可由宿主细胞选择来决定,但糖链的分支结构还可能依赖于蛋白的序列。所以,精心选择表达系统及严格控制培养条件,是保证重组糖蛋白体内活性的关键因素。 根据已有实验证据来看,糖链影响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分子内:影响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聚合,细胞内定位,蛋白的生物活性,溶解度,免疫原性,生物半衰期,及对蛋白酶作用的抗性等;(2)分子间:参与细胞内转运、定位,细胞间识别、粘附,与病原体的结合等。
2 影响蛋白糖基化的因素
细胞中的蛋白质,即使经历相同的糖基化机制和分泌途径,也并非所有的潜在位点均可被糖基化,据估计有10%~30%的潜在糖基化位点不能糖基化。实验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N-糖链的分布也存在着糖基化位点的专一性。如鼠脑Thy-1蛋白,其Asn23仅能为高甘露糖型糖链,Asn74可为杂合型或复杂型糖链,而Asn98则能为任一种N-糖链[5]。因此生物体内的确存在某些因素控制着蛋白质的糖基化,包括:(1)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着潜在糖基化位点的分布和数目。例如,EGF模体(motif)中恒定序列GGS/T常能被O-岩藻糖基化。(2)在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糖蛋白的折叠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