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孕期监护.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孕期监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田瑞华
一、乙型肝炎基础知识
1.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我国何时开始发生乙型肝炎流行,尚无较确切地记载。1979年全国性的大人群抽样调查及以后陆续的小范围调查,HBsAg检出率约为9.09%-10%。包括抗HBs和抗HBc阳性的HBV流行率50%-60%。累计现行和既往的感染,我国已有约一半以上人口经受HBV感染。1992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来,东南部及中原地区县以上城市接种率达80%。该地区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
2.传染性
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3.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4.我国孕妇HBV感染状况
孕产妇检查HBsAg阳性率约为11.2%-12.5%,其中HBeAg同时阳性者达20%-30%,而在20-25岁的妊娠妇女中阳性率超过30% 。我国每年约有孕妇648万人,按上述携带率计算,每年约有72-80万名孕妇携带HBV。这些孕妇的孕期保健和安全值得关注。
5.乙肝病毒的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包括
HBsAg和抗- HBs 系统、HBeAg和抗-HBe 系统、HBcAg和抗- HBc系统。通常化验检查的是HBsAg、抗- HBs 、HbeAg、抗-Hbe、和抗- HBc,称为乙肝五项,也叫HBV-M。
6. 乙肝五项的意义
表面抗原(HBsAg)具有抗原性,它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即表面抗体(抗- HBs),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因此不作为传染性的标志,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抗- HB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多数感染的病例随抗- HBs的出现, HBsAg可消失,称为HBsAg血清转换。 E抗原(HBe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之一,在乙肝病毒繁殖时大量产生,HBeAg与HBsAg、HBcAg装配成完整的乙肝病毒,HBeAg是乙肝病毒传染性的指标。E抗体(抗- Hbe)阳性,表示HBV复制水平低,但前C区突变者例外。HBeAg转阴抗- HBe转阳,称为HBeAg血清转换。
核心抗原(HBcAg)是乙肝病毒颗粒的核心部分,只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无游离的核心抗原存在,因此乙肝五项检测不包含此项。核心抗体(抗- HBc)是非保护性抗体,其存在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核心抗体有IgG和IgM之分,单独IgG存在,说明为既往的感染,而核心抗体滴度高或IgM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清除,此抗体均为阳性。
7. HBV-M的常见表达形式
根据HBV-M检验报告的顺序①HBsAg、②抗- HBs、③HBeAg、④抗-HBe、⑤抗- HBc,不同表达形式简称为:
HBsAg(+)——“表面抗原阳性”或“澳抗阳性”
抗- HBs (+)——“2阳”
HBsAg(+) 、HBeAg (+) 、抗- HBc (+)——“1、3、5阳”或“大三阳”
HBsAg(+) 、抗-HBe(+) 、抗- HBc (+)——“1、4、5阳”或“小三阳”
HBsAg (+) 、抗- HBc (+)——“1、5阳”
抗- HBs (+) 、抗- HBc (+)——“2、5阳”
抗- HBs (+) 、抗- HBe (+) 、抗- HBc (+)——“2、4、5阳”
8.对HBV感染和免疫的认识
HBV感染的长期性:感染的肝细胞不断产生病毒,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绝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不导致细胞病变。婴幼儿至青少年常处于免疫耐受的病毒高复制期,血清病毒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E抗原血清转换后仍有少量病毒复制, HBsAg仍可多年持续存在。
病毒变异对感染-免疫的影响:HBV是高变异的,有的变异株复制活性及/或免疫活性增强,可使病变加重;有的变异株因免疫逃逸使感染持续,病变累计而加重。
HBV如何感染肝细胞?肝细胞上应有与其结合的相应受体,但目前研究尚未明确,受体能制约感染组织的嗜性,干预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早期防止感染,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HBV感染的清除:刚才讲到 HBV本身不导致细胞病变,然而病毒免疫清除过程可引起肝炎。T细胞应答可清除感染的病毒,同时导致感染细胞的损伤,但并不是感染的肝细胞都要死亡。
二、乙型肝炎与妊娠
1.妊娠生理特点
妊娠期肝脏大小和组织学正常,血容量增加,但肝血流量占心排出量由平时的35% 降至28%。
妊娠末期可有轻微血清生化试验的改变,正常妊娠不会引起ALT和AST的升高。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有血清生化试验改变者,须对其生理或病理表现作出鉴别。
2.孕妇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