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值的计量溯源-简介-Metrological-Traceability.pptx
MetrologicalTraceabilityonMeasurementResult
量值的计量溯源;;计量单位
引言
单位及单位制
新国际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倍数单位、分数单位
法定计量单位
量值的计量溯源
术语
测量标准
溯源方式
校准/检定机构
检定、校准与期间核查;引言
新国际计量单位
单位及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倍数单位、分数单位
法定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古今对比;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尺”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西方历史上的单位制;单位unit:根据约定定义和采用的标题,任何其他同类量可与其比较使两个量之比用一个数表示。
单位制systemofunits:对于给定量制的一组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其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及使用这些单位的规则。
如:国际单位制(SI)、CGS单位制等。;自2019年5月20日起,国际单位的7个基本单位将全部由基本物理常数定义。;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批准采用的基于国际量制的单位制,包括单位名称和符号、词头名称和符号及期使用规则。
SI来自法文法文:SystèmeInternationaldunités(SI)英文: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s;;;M以上大写、k以下小写;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计量法》
第三条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务院公布。
因特殊需要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另行制定。;我国选定的16个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术语
计量溯源性
参考物质
有证参考物质
国家计量院
测量标准
溯源方式
校准/检定机构
检定、校准与期间核查;ILAC-P10:2020《ILAC关于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政策》
ISO/IEC指南99《国际计量学词汇—基础和通用概念及相关术语(VIM)》
;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结果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注1:本定义中的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非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注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注3:参照对象的技术规范必须包括在建立校准等级序列时使用该参照对象的时间,以及关于该参照对象的计量信息,如在这个校准等级序列中进行第一次校准的时间。
注4:对于在测量模型中有一个以上输入量的测量,每个输入量值本身应当是经过计量溯源的,并且校准等级序列可形成一个分支结构或网络。为每个输入量值建立计量溯源性所作的努力应与对测量结果的贡献相适应。
注5: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不能保证其测量不确定度满足给定的目的,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错误。
注6:如果两台测量标准比较是用于核查其中一台测量标准,必要时对其量值进行修正并给出测量不确定度,那么这种比较可视为校准。
注7:简称“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也指其他概念,如“样品可追溯性”、“文件可追溯性”、“仪器可追溯性”或“物质可追溯性”等,其含义是指某项目的历程(“轨迹”)。因此,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ReferenceMaterial
MaterialsufficientlyhomogeneousandstablewithrespecttooneormorespecifiedpropertieswhichhasbeenestablishedtobefitforitsIntendeduseinameasurementprocess(ISO17034:2016).
用作参照对象的具有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物质,其已被证实符合测量或标称特性检查的预期用途。
注1:标称特性的检查提供一个标称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该不确定度不是测量不确定度。
注2:赋值或未赋值的参考物质均可用于测量精密度的控制,但只有赋值的参考物质才可用于校准或测量正确度的控制。
注3:“参考物质”既包括具有量的物质,也包括具有标称特性的物质。
注4:参考物质有时与特制装置是一体化的。
注5:有些参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