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中药与中药现代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药现代化与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学以其辩证的整体观、构成论的研究方法、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属于天然植物药的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确切疗效、无耐药性并具整体调节和双向调节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引起了持续升温的中医药热。但是,中医药学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完成自身的现代化。在生命的层次上,不光要从整体上认识,而且要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近年来,围绕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课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诊断的规范化方面、微观辨证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因其既反映了细胞的微观分子结构,研究了生命物质基础,又反映了人的整体水平的功能规律,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学科。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阐明两者之问的内在联系,共同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对于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l 中医理论研究与分子生物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分子水平去研究中医,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有机地沟通功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中医以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性。过去曾从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变化进行了不少研究。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cAMP、cGMP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认为这就是东方医学的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对cAMP、cGMP与中医阴阳学说进行了研究。不少文献报道阳虚者cG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阴虚者cA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升高。进一步分析cAMP、cGMP与阴虚、阳虚的关系,阳虚者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而阴虚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由于环核苷酸是传递细胞信息、调节细胞代谢、影响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把它看作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临床具有很大实用性。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之问存在着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如心主血,肝藏血,肝阳上亢可致中风,肝郁气滞可引起心血瘀阻。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与肝关系密切。如肝脏对脂肪代谢过程亢进,可引起内源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升高,肝脏释出较高脂肪时,促使血管内皮增生,并易形成高浓度脂类过氧化物,血管壁内cAMP水平下降,前列腺I2合成减少,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而可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发生或发展。而很多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冠心病的中药都人肝经或心经,不少与调整血浆或血小板的环核苷
酸有关。又如中医肾脏,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肾精是肾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辅相成,使肾发挥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的生理效应,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基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基因是生物体内特定的DNA核苷酸片段,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直接影响着细胞的增殖和捅亡,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遗传,与中医“肾主生长发育”之问有着许多内在联系l3l。说明中医脏象学说是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活血化瘀理论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瘀血、痰浊等“内生五邪”与病理代谢产物刺激基因异常表达、诱因原癌基因表达、促使基因调控失常等分子机理的研究,使活血化瘀理论跃上新台阶;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基因调控、抑制原癌基因表达的研究揭示了此类中药药理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痰浊瘀血状态与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有关,并继而分泌某些细胞或体液因子刺激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细胞异常增殖;活化化瘀药能在细胞和基因水平发挥干预作用。李静等?采用斑点印迹杂交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血管通(即血府逐瘀汤颗粒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血管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壁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一A、c—myc的mRNA表达水平,以抑制VSMC增生,阻止AS形成。进一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阴阳气血理论与细胞膜受体及其mRNA的基因调控关系,研究中医药对细胞基因及蛋白产物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等,可以使我们从生命的基本形式—分子水平上更深刻地理解和研究中医,其成果必将使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跨人新的境界。
2 中医临床研究与分子生物学
目前通过研究发现许多疾病与基因结构、基因调控和表达异常有关,用中医药治疗这些病能取得显著疗效且毒副作用少。张国强等 进行了“丹参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增殖、捅亡及C—cyc蛋白表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