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7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doc

发布:2017-08-14约6.6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11学年—12学年第 2 学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任务书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实验学时: 2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任课教师: 张海燕 实验题目:实验七 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环境: TEC-XP+教学实验系统、PC机 实验内容 1. 串行接口输入输出; 2. 串行接口扩展。 实验目的 学习串行口的正确设置与使用。 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实验内容,做好实验之前的必要准备。 2.想好实验的操作步骤,明确通过实验到底可以学习哪些知识,想一想怎么样有意识地提高教学实验的真正效果; 3.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爱护教学实验设备,记录实验步骤中的数据和运算结果,仔细分析遇到的现象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4.实验之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重点在于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实验数据,运算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过程、遇到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的收获体会,对改进教学实验安排的建议等。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写好实验报告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必要知识 串行接口是计算机主机和某些设备之间实现通信,硬件造价比较低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种输入输出接口线路,缺点是通信的速度比较低。从在程序中使用串行接口芯片的角度看,接口芯片内有用户可以访问的4个寄存器,分别是接收CPU送来数据的输出数据缓冲寄存器,向CPU提供数据的输入数据缓冲寄存器,接收CPU发来的控制命令的控制寄存器,向CPU提供接口运行状态的状态寄存器,必须有办法区分这4个寄存器。接口芯片中还有执行数据串行和并行转换的电路,接口识别电路等。 串行接口用于执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一次输入或输出操作通常需要两个操作步骤完成,第一步是为接口芯片提供入出端口地址,即把指令寄存器低位字节的内容(8位的IO端口地址)经过内部总线和运算器部件写进地址寄存器AR,第二步是执行输入或输出操作,若执行输入指令IN,则应从接口芯片读出一个8位的数据并经过数据总线DB和内部总线IB写进寄存器堆中的R0寄存器,若执行OUT指令,则需要把R0寄存器的内容经过内部总线IB和数据总线DB写入接口芯片。接口芯片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过程无需另外管理,会自动完成。 教学计算机使用8位的IO端口地址,安排在IN和OUT指令的低位字节,指令的高8位用作指令操作码,16为的指令编码全部占满,已经不能再指定要使用的通用寄存器,最终决定用对IN和OUT指令默认使用运算器中的R0完成输入输出操作。IO地址端口的高4为(最高一位的值一定为1)用于通过译码电路产生接口芯片的8个片选信号,低4位用于选择一个芯片内最多16个寄存器。教学计算机中,只为每个串行口芯片地址分配了两个地址,第一路串行接口的端口地址为80H/81H,第二路串行接口的端口地址可以由用户从90/91~F0/F1这8对中选择,把译码器的一个输出连接到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引脚。两个端口地址如何能够按照选择接口芯片内的4个寄存器呢?请注意,4个寄存器中的两个只用于输入,仅对IN指令有用,另外两个只用于输出,仅对OUT指令有用。2个端口地址和2条输入输出指令有如下4种组合,分别实现如下4项功能: IN 80:完成从接口芯片输入数据缓冲器读出8位数据并传送到R0寄存器低位字节; OUT 80:完成把R0寄存器低位字节的8位数据写入到接口芯片的输出数据缓冲器; IN 81:完成从接口芯片状态寄存器读出8位接口状态信息并传送到R0寄存器低位字节; OUT 81:完成把R0寄存器低位字节的8位命令信息写入到接口芯片的命令寄存器。 可以看到,偶数地址用于输入输出数据,奇数地址用于输入输出状态或命令信息。 实验说明 1.TEC-XP+配置了两个串行接口COM1 和COM2,其中COM1 口是系统默认的串行口,加电复位后,监控程序对其进行初始化,并通过该口与PC 机或终端相连;而COM2 口,留给用户扩展用。 2.查阅有关书籍,了解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 的工作原理;了解8251 复位、初始化、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醒注意的是,每次对8251 复位后(即按1 次“RESET”按键),都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复位后,只能对其进行1 次初始化,多次初始化将导致串口工作不正常。 3.在使用COM2 口时,需要将两片8251 芯片之间的插针用短路子短接(出厂时已短接),这样才能为COM2 正常工作提供所需的控制信号和数据;另外,还需要为其分配数据口地址和控制口地址。本教学机,已将COM2 口的C/D 与地址总线的最低位AB0 相连,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