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疾病的防护.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旅行者疾病的防护
随着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外出旅行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旅行者安全愉快的旅行,现代医学应当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旅行者出发前应备足药品和相关用品,并针对目的地可能有的疾病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和预防用药。医生必须熟悉人们因外出旅行可能罹患的疾病,避免漏诊、误诊。
一、旅行前的准备
(一)总的建议 旅行者在外出前4周应由其医生或医院做体检。为了对旅行中可能接触到的疾病有所准备,对可能带病回来的旅行者做出全面的医学观察,旅行者应在出行前做出精确的旅行计划,包括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旅游、与当地居民接触的程度、独特的暴露史等。旅行者应列出已进行过的免疫接种种类、既往病史、目前用药情况等,简要写出有关旅行方面的注意事项。在日程表上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和预防用药(如抗疟药)。
旅行者常备的医药用品包括:体温计、绷带、纱布、阿司匹林、制酸剂、抗眩晕药(如苯海拉明)、及口服轻泻药等。一般不应自备广谱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复方新诺明等),除非是去缺医少药或交通不方便的地区旅游。抗疟药、抗腹泻药及驱虫剂将在后边讨论。慢性病患者外出旅游时应带足旅行期间疾病所需的药品,如洋地黄类制剂、胰岛素等。因为同一种药品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商、药名、剂量都可以是不同的。
不同地域、同一地域不同季节的疾病流行情况不同。如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地区。中美、南美、海地、多米尼加、非洲、印度次大陆、南亚、中东部分地区和大洋洲均有疟疾的传播和流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旅行者腹泻的发生率较高。旅行者应对目的地的流行病、传染病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相关详细信息可查询网站:http://www. cdc. gov/travel/index. htm)。
(二)预防接种
1.常用疫苗 旅行者应根据所去国家的检疫要求和目的地所有的不同传染病提前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表9-1为成人旅行者常用的预防接种。
(1)黄热病:黄热病的病原体是黄热病病毒,由伊蚊叮咬传播。流行于非洲、南美和巴拿马,流行区有扩大趋势。我国要求入境者出具免疫接种的国际证明。将去、来自或途经流行区的旅行者均应接种疫苗。黄热病疫苗为减毒活病毒疫苗,仅需每10年加强1次。注射疫苗5~10日内,2%~10%的人有轻微头痛、肌痛及低热等不适。孕妇、免疫功能障碍者、对鸡蛋有威胁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者、9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避免接种。黄热病疫苗应与霍乱疫苗间隔3周接种,否则将降低机体对这两种疫苗的免疫反应。
(2)霍乱:发展中国家,尤其沿海地区常有霍乱流行。现有的霍乱疫苗为灭活菌苗,对霍乱的预防有效率仅为50%左右,已不强迫接种。旅行者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有消化性溃疡并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曾行胃切除术的、患胃酸缺乏症的或去流行区的旅行者均应在离开前1周完成接种。
(3)脊髓灰质炎:西方国家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大多数人在儿童期间已经接种了三价混合口服疫苗,因此,旅行前仅需加强1次即可。
(4)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经呼吸道传播,在世界各地均有病例。麻疹疫苗为活病毒疫苗,孕妇和免疫缺陷者禁用。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本病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主要流行于亚洲,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很少。我国疫情最重,除青海、新疆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而且新疫区不断增加。汉坦病毒共有6个血清型。目前,我国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疫苗(Ⅰ型汉坦病毒)和地鼠肾细胞疫苗(Ⅱ型汉坦病毒)均为灭活疫苗。0、7、28日各注射lml,保护率可达88%~94%。
(6)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是黄热病病毒属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流行于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由受染的库蚊传播。到乡村或有养猪场的旅行者发病的危险性为每周两万分之一,明显高于普通旅行者。大多数受染者没有症状,但临床感染的病死率高达20%~30%。去疫区旅行超过30日的旅行者应接种乙脑疫苗,接种后的有效率约为90%。乙脑疫苗为灭活病毒疫苗。接种后数小时到2周均可发生不良反应,故应在旅行开始2周前完成接种。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细菌有A、B、C、D、E、X、Y、 Z、 W135、H、I、 K及L等13个群,20多个血清型。以A、 B和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亚洲、非洲以A、 C群为主,B、C群多见于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Y群在美国、瑞典、以色列有上升趋势,W135群最近见于沙特阿拉伯。我国一直以A群为主,近年B群有上升趋势。我国目前仅有A群荚膜多糖菌苗。国外已有单价(A群或C群)、双价(A+C)和四价(A+C+Y+W135)疫苗,对成人和2岁以上者都是安全的,有效率为85%~100%。多价疫苗的抗体应答是年龄依赖性的,对成人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