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超基性岩教程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章重点 基性岩类的化学成分 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特征 种属划分及主要岩石类型 常见次生变化 分布位置 主要矿产 玄武岩的主要成因 四、地质分布与矿产、岩石组合与蛇绿岩套 1. 地质分布 超基性侵入岩属稀少岩类,并且主要是橄榄岩,规模小,多为小型岩体。我国已发现出露面积约10000km2,其中西藏日喀则岩体最大,约1000km2。我国地槽区以内蒙超基性岩带延伸最长,延续约1400km2;地台区以康滇地轴的此类岩体延伸最长、南北约170余km2。 此外,吉林、宁夏、青海诸省(区)也有产出。 2. 矿产 超基性岩分布少,工业意义大,是重点寻找和研究的岩类之一。 (1)金属矿产:铂矿、铬铁矿、镍钴矿、钒钛矿、磷灰石等。 (2)非金属矿产:岩石蚀变后形成石棉、滑石、蛇纹石、金云母、菱镁矿等。 (3)宝石矿产:粗大而完美之橄榄石晶体可作宝石材料。 (4)化工矿产:普通的超基性岩可用作钙镁磷肥的原料。 3. 岩石组合与产状 (1) 呈层状产于超基性—基性侵入杂岩体中,如南非Bushveld 侵入体。 特点: 多呈岩盆、岩床产出。垂直分带明显,由下到上,岩性由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甚至到酸性岩石,一般由橄榄岩和辉长岩构成。粒度由粗到细,颜色由深到浅。常见各种堆晶结构(是在粗大的、相互连结的自形到半自形晶体粒间,充填着其它矿物)。 常产有铬、镍、铂、钒、钛、铁、铜等矿产。 (2)分布在环状超基性-基性杂岩体中心,又称阿拉斯加型(Alaska-type)环状杂岩体。 特点: 产于构造活动区,如造山带,沿构造线方向成群分布。平面上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环状,中心为超基性岩石,向外变为基性岩石,呈环状。如阿拉斯加环状杂岩体,由中心向边缘依次为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角闪辉石岩和各种辉长岩,围岩具热接触变质带。 常产有钒钛磁铁矿、铂矿。 (3)作为基性碱性杂岩体的一部分产出。 (4)作为碱性玄武岩和金伯利岩中的捕虏体出现。 特点: 捕虏体一般数厘米到几十厘米,棱角状或浑圆形。主要分布于火山口附近的岩筒、岩墙、熔岩流、火山碎屑岩中。捕虏体常见二辉橄榄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较少,以及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辉石岩等。可能是地幔源区物质。 如张家口、南京、广东、海南岛等地有此类橄榄岩包裹体产出。张家口的橄榄石赋存于包裹体中,晶体完美、粗大,可作宝石材料。 成因: a.是幔源岩石未熔融的捕虏体,被玄武岩浆带出。 b.是岩浆上升过程中从周围地幔岩中捕获的碎块。 (5)产在造山带的蛇绿岩套中。 蛇绿岩是个岩石组合术语,代表由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熔岩/细碧岩和伴生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远洋粘土和有孔虫灰岩组成。 一般认为,它代表了洋中脊处的大洋岩石圈组成,标志着古板块缝合线的位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如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的蛇绿岩带、秦岭造山带和著名的阿尔卑斯造山带等。 上述方式产出的岩体一般未经过岩浆阶段,直接由地幔岩构造侵位、或由幔源岩浆携带出地幔,属非岩浆成因。 本章重点 化学成分 矿物成分 结构构造特征 种属划分及蛇绿岩 常见次生变化 分布位置 主要矿产 成因及产出环境 第八章 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总特点: SiO2含量45~53%(45~52%),属于硅酸饱和或不饱 和岩类,主要由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颜色一般呈深灰 色、灰黑色,地表分布多,以喷出岩为主。根据δ值不同分为两个类型: δ3.3 钙碱性岩类 (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δ3.3 碱 性 岩 类 (碱性辉长岩—碱性辉绿岩—碱 性玄武岩)(“碱性岩”章节中讲述) : 一、侵入岩 钙碱性岩类的侵入岩主要代表有辉长岩、辉绿岩等。 (一)化学成分 与超基性岩类相比: 1.以SiO2 、CaO、Al2O3、FeO、MgO含量为主,其中SiO2含量低至中等(45~53%)。 2.Al2O3含量增加。 3. CaO、 FeO、MgO减少。 4.Na2O和K2O略增,且 Na2O>K2O ,但含量很少。 (二) 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辉石、基性斜长石。含量近1:1,又称 “双矿岩”。 次要矿物:橄榄石、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正长石。 副矿物: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铬铁矿等。 注: (1)辉石:斜方辉石以紫苏辉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