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结构砌筑施工技术交底概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机具准备:
搅拌机、切割机、木抹子、铁抹子、2M靠尺板、线坠、灰桶、手推车、胶皮管、瓦刀、托线板、小白线、卷尺、皮数杆、扫帚、电锤等。
2.材料准备:
2.1 加气混凝土砌块:150×250×600mm、200×250×600mm、250*250*600mm等。且品种、规格、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强度等级MU≥3.5。容重≤6.0KN/m3。格应一致,有出厂证明和试验报告单。
2.2 干拌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有出厂证明和实验报告单。
2.3 钢筋:A6用于拉接筋及箍筋、C10用于过梁及圈梁、C12用于构造柱、过梁等。提前作好防腐处理。
2.4 细石混凝土:C20,用于过梁、圈梁、构造柱等部位。C20细石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要符合设计要求。
二、作业部位
1.外墙体部分。
2.内隔墙地下室部分:影院、超市、设备机房等用房,防火墙。
3.内隔墙地上部分:沿走道隔墙,防火墙,卫生间隔墙块。
三、作业条件
1.地基与基础部分的分部验收工作已完成,资料签字齐全;地上主体结构分部验收工作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分层分段进行。
2.楼面及墙面已大致清扫干净,结构存在缺陷的部位由结构队处理完毕。
3.砌筑水泥砂浆M5,准备好砂浆试模(6块为一组)。
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已完成,并通过了安全员的验收。
5.脚手架应随砌随搭设,运输通道通畅,各类机具准备就绪。
四、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定位放线→后砌墙拉结筋、构造柱、过梁、圈梁钢筋设置→制备砂浆→立皮数杆→墙体砌筑就位→铺设砂浆→砌筑填充墙→构造柱、过梁、圈梁浇筑→墙顶及留缝处理→检查校正、验收。
2.操作方法:
2.1 基层清理:
在砌筑墙体前应对墙基层进行清理,将楼层上的浮浆、灰尘清扫冲洗干净,并浇水使基层湿润。施工前将楼层结构面按标高找平。
2.2 定位放线:
⑴ 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工作必须提前、准确的完成放线工作,主要有:二次结构墙体位置线、墙皮50线、第一皮砌块边线、控制线和洞口线。
⑵ 验线:
施工队测量人员自检合格后上报总包查验,查验无误后方可进行墙体砌筑。
2.3 后砌墙拉接筋、构造柱、过梁、圈梁钢筋设置:
⑴ 设置拉接筋:
a. 在砌筑墙体前必须把现浇结构上植入拉接筋,间距为每500mm高留一道,每道设26钢筋,沿墙身通长设置,端部设180°弯钩;以起始拉接筋为准向上设置拉接筋,当达不到模数要求时可适当调整。墙厚大于240mm时设置36钢筋。
b. 拉接筋与结构连接形式:砌体墙与结构混凝土墙、柱相连时,采用植筋作法设置拉接筋,钢筋植入混凝土结构的深度为90mm(即15d,d为植入钢筋直径)。拉接筋沿墙长全长通长设置,搭接长度为55d且不小于 400mm,如遇门窗洞口时在门窗洞口边切断。
c. 采用植筋方式埋设拉接筋时,应通过拉拔强度试验。拉接筋应满足砌块模数要求,不得折弯压入灰缝。节点做法如下:
2)、设置构造柱钢筋:
a. 填充墙构造柱的定位按照以下原则设置:墙体转角处、墙端当与主体结构无连接时设置构造柱,纵横墙交接处、墙体长度<240mm处设置构造柱,当墙长≥8m或层高2倍时,应在墙体中部设置构造柱。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配筋4C12,A6@200,全部纵筋可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搭接,搭接长度50d,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不得少于4根箍筋,构造柱上下端各600mm范围内箍筋加密至间距100mm,构造柱采用C20细石混凝土浇筑。
构造柱与上下楼板、梁连接采取植筋,梁上生根时植筋深度为180mm,板上生根时(板厚≤120mm)植筋深度为100mm,板上生根时(板厚>120mm)植筋深度为120mm。构造柱钢筋绑扎完后,应先砌墙后浇筑混凝土。在构造住处,墙体中应留好拉结筋。浇筑构造柱混凝土前,应将柱根处杂物清理干净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b. 在砌体填充墙上门洞口边处无框架柱或混凝土墙时,须在填充墙门洞口边处加设抱框柱,其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抱框柱锚入门过梁或楼层梁中,截面尺寸:墙厚×100mm(200mm)。详见下图:
c. 砌砖墙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马牙槎先退后进。
3)设置过梁、圈梁钢筋:
a. 门窗洞口需设置过梁,过梁深入墙内≥1.5倍墙厚。
过梁断面及配筋详下表(梁长=洞宽+2*1.5倍墙厚)。当洞边设有构造柱或当洞口紧贴构造柱时,纵筋锚入构造柱内一个锚固长度。
洞宽 h 1 2 L≤900 120 2C12 2C10 900≤L≤1500 150 3C12 2C10 L≤2000 200 2C16 2C12 2000≤L≤2500 250 2C18 2C12 2500≤L≤3000 300 2C20 2C14 注:当墙厚≥3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