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结构加气块砌筑技术交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施工准备:
1.1 主要材料:
1.1.1 砌块: 加气混凝土砌块:整砖规格600×250×180
加气混凝土砌块;600×150×100
各类砌块强度不得低于MU5.0,采用MU5.0水泥砂浆砌筑;
1.1.2 水泥:强度等级32.5普通硅酸盐水泥,有出厂合格证,严禁不同标号、厂家水泥混用;
1.1.4 砂:中砂,过5mm筛,含泥量不超过5%;
1.1.5 其它:C10、C12、C14、φ6钢筋、植筋胶等;
1.2 主要用具:砂浆搅拌机、钢锯、铺灰铲、5m钢卷尺、2m靠尺、小线、瓦刀、托线板、线坠、手推车、皮数杆等。
2 作业条件
2.1 测量放线:墙体开始砌筑前,要弹测好500mm水平标高线、轴线、墙边线、门窗洞口位置线等施工用线,确定完成后并经验线合格后方准砌筑施工。
2.2 按建筑平面形式立好皮数杆,控制好灰缝和各部位标高。皮数杆间距不超过15m,转角处均应设立。皮数杆应垂直、牢固、标高一致,办理预检手续。
2.3 加气混凝土砌块应在砌筑前1~2天浇水湿润。
2.4 墙体拉结筋、构造柱及圈梁钢筋已加工完成,并办理好预检手续。
2.5 正式砌筑前,先试砌筑样板墙一道,经鉴定合格后再正式砌筑。
3 操作工艺
3.1构造措施
3.1.1 二次结构钢筋均采用植筋方法固定钢筋,植筋工作由专业分包队伍进行施工,钢筋植入混凝土结构内长度为15d。
3.1.2 门窗洞口:填充墙中门窗、设备管箱等洞口顶应设置过梁,位置见建施图,按下表选用。当洞口紧贴剪力墙、柱时,施工主体结构时,应按相应的过梁配筋,在剪力墙、柱植筋,具体如下:
当洞口宽度较大或洞顶净高、支座长度等受到限制无法设置过梁时,按下图设置挂板
当剪力墙、柱边填充墙垛较小时,墙垛改混凝土现浇,做法详见下图
3.1.2.2 砌筑前,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定位见建施图,如果建施图未表示,可按以下原则设置:
a.未与剪力墙或柱拉结的墙体端部;隔墙拐角处;门窗等洞口两侧(洞口宽度≥2400);沿墙长构造柱间隔≤4m(砌体女儿墙、窗下下墙构造柱间距应≤2.5米)。
b.构造柱截面:墙厚×200,纵筋4C12,箍筋A6@200(在楼层上下各600范围内箍筋间距为100)。
c.构造柱纵向钢筋上下端与主体结构梁板的连接采用植筋,植筋孔深
为钢筋的15d,孔比钢筋大两号例如(Φ12钻孔应为Φ16)。
3.1.4 墙体拉结筋:采用全顺砌筑形式,墙厚等于砌块的宽度。上下皮竖向灰缝相互错开1/2砌块长,并不小于120mm,应在水平灰缝中填充墙与剪力墙、柱、构造柱之间应沿墙高每500设置2A6拉结筋,拉结筋植入墙内植筋做法见构造柱,长度应全长贯通,形式如图下:图中a=20mm
3.1.5 3.1.6 墙底部及墙顶部做法:
3.1.6.1地下室内砌块墙应从基础底板砌起基座,采用粉煤灰实心砖砌筑,砌至高出建筑地面100mm处,具体做法详见《地下室二次结构墙体基座砌筑技术交底》。
3.1.6.2 由上而下逐层砌筑,除图纸中特殊注明外,填充墙砌至板、梁底附近后,应待下部墙体沉实后,再用斜砌法把下部砌体与上部板、梁间用砌块逐块敲紧填实。
3.1.7 构造柱、过梁等二次结构的混凝土标号为C20(每m3混凝土用水175kg,水泥357kg,砂553 kg,石子1355 kg);砌筑砂浆为M5水泥砂浆(每m3砂浆用水泥220kg,砂1470kg)。
3.2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绑扎构造柱钢筋-→拌制砂浆-→墙体砌筑至门洞顶-→绑扎过梁及现浇带钢筋-→支设构造柱及(过梁)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续砌墙体-→支设剩余构造柱(过梁)模板-→浇筑构造柱(过梁)混凝土-→养护-→压顶
3.3 基层处理:将砌筑加气混凝土墙根部和混凝土基础带表面上的杂物清扫干净,用砂浆找平,并用水平尺检查其平整度。砌筑时应向砌筑面适当洒水湿润。
3.4绑扎构造柱钢筋:先在结构梁板内植入钢筋,植筋高度为高出结构面1000mm、1500mm高低错开,在下部植好的搭接筋上套箍筋绑扎,然后在顶板梁内植入钢筋,与下部植好钢筋搭接,钢筋最小搭接长度La为41d,接头相互错开。在后接主筋上划出箍筋的间距后,逐个绑扎箍筋。绑扎箍筋时,应采用反十字扣绑扎。箍筋应与主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搭接处,应沿主筋方向错开绑扎。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75mm,弯钩角度135o。拉接筋应伸出构造柱700㎜,弯钩平直段长度3d(18mm)。
3.5 拌制砂浆
3.5.1砌筑砂浆现场拌制时,各组分材料应采用重量计量,计量应准确(计量精度水泥控制在±2%以内,砂和掺合料等控制在±5%以内)。
3.5.2砌筑砂浆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要注意投料顺序,应先加砂子,然后水泥、掺合料,最后加水,其拌合时间,不得少于2min,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
3.5.3砂浆应随拌随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