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共25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赫鲁晓夫;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赫鲁晓夫;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农业:;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1. 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无常)。
4. 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勃列日涅夫;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戈尔巴乔夫;1.背景:;;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5、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6、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
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7、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8、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