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八单元稳态与调节第3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pptx
;第3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考情研读·备考定位;核心素养;考点二;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必备知识·夯实基础;提醒:①K+外流后,细胞膜内K+浓度仍大于膜外;Na+内流后,膜外Na+浓度仍大于膜内。
②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与刺激强度无关。;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2)兴奋的传递过程
①过程
②信号变化:电信号―→____________―→电信号。;提醒: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小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神经递质;(4)神经递质的受体;(5)兴奋传递的特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教材隐含知识
(选择性必修1P39正文信息)若某同学因患病导致情绪低落,出现了消极的情绪。结合本节知识,作为他的同学,你应该如何帮助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辨|析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2)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3)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4)兴奋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5)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能量。()
答案:(1)√(2)×(3)×(4)√(5)×;延|伸|探|究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沿导线的传导有什么异同?
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输形成的。;2.(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什么?
(2)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什么?
(3)研究??现,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突起,请据所学知识分析突触后膜的这种结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提示:(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胞吐运输方式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3)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3.当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若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什么。
提示: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剖析难点·考点突破;(2)动作电位的产生;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1)电位变化示意图;(2)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精|准|命|题
考向一围绕兴奋的产生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考查理解能力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答案:D;解析: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但4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方向
(1)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