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儿歌》教学设计.doc
5《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本设计是配合部编教科书语文学科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的教学,是基于课程原则,追求目的-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采用儿歌的体裁,运用构造基本相似的句式,向学生简介了常见的六种小动物的活动状况,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一种轻松快乐的语言环境,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一种最基本常用的句式——谁干什么,还让学生理解到这些小动物的某生活习性。这些小动物是学生基本懂得的,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2.课文插图展示了这六种小动物的活动状况,形象有趣,色彩引人,为学生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有助于激发观测说话的爱好,有助于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1.儿歌中的这些小动物是学生常见的,它们的生活习性学生是基本懂得、理解的,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
2.学生已经有大量朗诵诗歌、儿歌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按节奏诵读的基础,再加上这首儿歌短小精干,节奏明快,歌词中的词语又是学生常常接触的,因此,要考虑这个原因来安排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
1.借助汉语拼音,能对的朗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体现的生活习性,激发理解小动物的爱好。
3.能对的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能对的读记“蜻蜓展翅”等6个主谓短语,认识主谓短语。
4.能对的读写“间”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规定和对的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对的朗诵课文。
2.能对的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对的读记“蜻蜓展翅”等6个主谓短语,对的读写“间”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体现的生活习性,激发理解小动物的爱好。
教学准备:
教师:“蜻”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间”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文中六种小动物名称词卡(注音);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蜻”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课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重要学习目的。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此前学过的某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PPT出示有关字词:
cān——zhānɡnián—lián—niánɡyīn——jīnɡ
参与张开去年莲花大娘音乐眼睛
中间水池运动欢乐
出示任务:对的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边音“l”和鼻音“n”我们要注意辨别和读准。“间”“池”“运”“欢”诗歌字宝宝是此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规定会对的书写了。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重要学习目的。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开始学习识字课文了。识字课我们懂得是学习识字和写字为重点的课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那篇识字课文来识字写字呢?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⑤动物儿歌(“物”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重要学习目的。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懂得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有关什么的儿歌呢?(预设:有关动物的儿歌)对了是一首有关动物的儿歌。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识字写字,还要理解某些动物哦。
二、看图说话,初读动物名称词语。
(一)看插图1说话,初读词语“蜘蛛”。
1.导语:我们要通过理解哪些动物来识字写字呢?我们先看图理解理解。(PPT示插图1.)
2.出示任务:观测图画,想一想,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
3.反馈指导。
预设:图画上画的是蜘蛛。它在屋檐下织蜘蛛网。(注:只规定意思相似,不规定文字雷同,背面的回答、说话规定相似,不再注明。)(相机在黑板上贴出词语卡:蜘蛛)
4.想一想刚刚的答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幅插图的意思?(预设:蜘蛛在屋檐下织网。)
5.齐读词语“蜘蛛”。
(二)看插图2说话,初读词语“蝴蝶”“蚂蚁”“蚯蚓”。
1.导语:同学们真会看图说话,我们继续学习。(PPT示插图2.)
2.出示任务:观测图画,想一想,图画上画了什么动物?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
3.反馈指导。
预设:(1)图画上画的是蝴蝶。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2)图画上画的是蚂蚁。它们在地上搬运食物。(3)图画上画的是蚯蚓。它在地下挖地道。
(相机在黑板上贴出词语卡:蝴蝶、蚂蚁、蚯蚓)
4.想一想刚刚的答案,谁能分别说一句话,说说这幅插图里的蝴蝶、蚂蚁、蚯蚓在干什么。(活动形式:同桌互说,然后班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