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涉江采芙蓉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PAGE
4-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能够驾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2.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驾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驾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
(分)朗读——解读(问答式)——研读——小结(归纳式)
课件打算:与教案配套的PPT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
感受:我们原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当两个人的心明明贴得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多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熬煎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2.诗词导入
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似乎一声叹息,叹息应当是温柔的。同学们的节奏略微快了一些。但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或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
二.文本解读
(一)学问积累
基础积累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留意断句)。
五言诗朗读指导: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纳二三字格式断句。
实力提升(目标之三)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大屏幕解读)
1.读顺畅,解其意:比照注解,疏通大意。
解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师生沟通,探讨,共同完成下面的环节)
(一)思索: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详细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目标之2)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然。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许多状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运用,表示一种圣洁、安静的意味。荷花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子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净、美妙。这时候我们揣测主子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子公驾着一条轻舟,渐渐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解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子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干脆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敬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位主子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乐景,可是主子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妙、快乐的采莲背景中,主子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