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7组.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目录;绪论;;绪论;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婴儿期的知觉与认知发展;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总结;;儿童期的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研究;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第一节 前言语发展;2,语音的听觉偏好
表现:婴儿对某些语言的喜爱甚于其他声音
对语言形式的偏好——“妈妈语”
妈妈语:也称儿向语言,是母亲指向婴儿的特定语言形式,
有语词少,语速慢,发音清晰和音调高度夸张等
特征。妈妈语具有某种强烈的起伏感,更可能吸
引婴儿注意。
作用:①有助于提高婴儿倾听的可能性
②婴儿更容易辨别音位范畴;阶段;4,牙牙学语
含义:将元音和辅音相结合连续发出,和语音极为相似
发展趋势:4—6个月出现,9个月到达高峰,12—18个月消失
生物基础:①世界各地的婴儿牙牙学语的时间相同,发音
相似
②聋哑儿童也有牙牙语
③通过模仿或选择性强化不能改变牙牙语声音
的种类
经验影响:①聋哑婴儿牙牙语开始迟,结束早,形式缺少
变化
②没有文化差异的牙牙语大致在十个月时消失
③需有机会练习和听到他们自己的声音
理论解释:连续性假设和非连续性假设;二、婴儿期的交流发展
1、婴儿的非言语互动
婴儿的先天倾向:早期偏好
婴儿的社会互动:
(1)出生4——5个月:涉及父母,打破成人间的
互动规则,形成依恋
(2)5——6个月:关注物理特性
(3)约9个月:表现出社会参照行为
2、婴儿的非言语反应和手势行为
作用:表达愿望,指示交流,表示客体或事件;一、语义的发展——语义:某种语言的意义系统
1、词义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长(命名骤增)
(2)词类范围的扩大
(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
2、句义的发展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P200)
(2)儿童的语义综合(P201);一、先天论
1、转换生成说
强调先天过程与生物机制;
儿童生来具有独立于其他认知过程的特殊脑机制;
决定幼儿能说话的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法能力——
普遍语法知识;
语言可用两种结构来描述: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过程;
原则与参数理论
2、习得性理论
;二·认知发展模型
年龄很小的儿童也拥有大量认识;
儿童不仅是习得一组抽象的语言规则,而且习得了能映射到他们已有的认知概念中的具体语言形式。
1,皮亚杰的语言习得观
观点:符号功能是语言发展最一般的认知前提;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2,信息加工观
联结主义模型
3,语义引发研究(P214-215)
;三·环境和学习理论
1,模仿说
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
(1)早期机械模仿说:忽视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选择性模仿说: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是有选择性的
2,强化说
(1)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2)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3)强调强化依随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说
话是对环境中语言的刺激做出语言反应
3,机能主义观
(1)强调社会情境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习得语言的首要动机在于交流观点和为人理解
(3)儿童从言语中抽取意义而不是结构
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
;情绪发展;第八章人格发展;第二节家庭因素与人格发展
一.依恋
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1.依恋的发展
(1)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
(2)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6个月)
(3)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7-24个月)
(4)交互关系形成期(24个月以后)
哈洛的恒河猴研究
2.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
3.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抗拒型依恋,不安全-混乱型依恋
;4.影响依恋的因素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儿童的特点
(3)文化因素
5.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