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钢中的相组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合金钢中相组成 §2.1 铁基固溶体 一、铁基置换固溶体的形成规律 二、间隙固溶体的形成规律 1、溶质原子的溶解度规律 2、溶质原子的位置 §2.2 碳化物与氮化物 一、碳化物与氮化物的一般规律 2、钢中碳化物和氮化物的结构性规律 二、各类碳化物 e,渗碳体(正交点阵) M3C型: Fe3C,(FeCr)3C,(FeMn)3C等,单胞原子数16, 对碳化物和氮化物的补充说明: 合金元素与钢中碳相互作用的实际意义 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强度、硬度、耐磨性、塑性、韧性、红硬性、耐蚀性、热处理过程中奥氏体稳定性和奥氏体晶粒大小等。 合金元素与碳的亲和力不同,对钢的相变过程和碳扩散有重大影响。碳化物形成元素阻碍碳的扩散,降低碳原子扩散速度,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以及大多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则无此作用,而促进碳的扩散(Co特别显著)。 §2.3 金属间化合物 §2.4 非金属夹杂 1、简单氧化物 FeO,MnO,TiO2,SiO2,Al2O3,Cr2O3等 2、复杂氧化物 MgO与Al2O3;MnO与Al2O3 常见:MnS,FeS 特点:有较高的塑性,热加工时 沿加工方向呈带状、纤维状或线 状分布。 四、AlN相 AlN 钢中常见的非金属相,密排六 方,具有高稳定性,但是钢的温度 高于1100℃可溶入基体,故可做强 化相 。 2.5 合金元素在晶界的偏聚 定义:钢的溶质原子在晶界的浓度大大超过在基体中的平均浓度的现象,称为晶界偏聚或晶界内吸附。 (1)结构学 溶质原子的最大溶解度越小,晶界内吸附倾向越大,如B在铁中的溶解度很小,其晶界内吸附的倾向很大 二、 晶界内吸附对钢性能的影响 晶界内吸附对钢的高温回火脆性影响 定义:合金钢(40Cr)淬火+高温回火时, 在550 – 650℃缓慢冷却时出现的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 产生原因:杂质元素:O、S、N、P、B、Sn、As、 Sb、Bi等在晶界偏聚,降低晶间结合力。(沿晶断裂) 消除方法:(1)根据内吸附特征 (2)合金化(加Mo、W 0.3-0.5%wt) (3)提高纯度(真空熔炼、电渣重熔) 晶界内吸附对钢性能的影响 晶界内吸附对B钢淬透性的影响 如50B钢,B从晶粒向晶界偏析,增加了体积应力,使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加,推迟了奥氏体的分解,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B提高耐热钢的晶界强度 在高温合金中,经常加入B、Zr元素,它们在晶界偏聚,填充了晶界处空位,使晶界对扩散有利的空位大大减少,提高了高温合金的蠕变抗力。 * 材料学—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第二章 合金钢中的相组成 问题:钢中可能存在的相有哪些? 钢中可能存在的相 铁素体 奥氏体 马氏体 Fe3C TiC、W2C、Cr7C3 TiN、CrN η、σ、μ 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等 铁基固溶体 §2.1 碳化物和氮化物 §2.2 中间相 §2.3 非金属夹杂 §2.4 问题:钢中的固溶体有哪些? 按基体的不同 γ基(奥氏体基体) α基(铁素体基体) 按溶质原子所处的位置 置换式固溶体 (原子处于Fe的阵点位置) 间隙式固溶体 (原子处于Fe的点阵间隙位置) 元素在置换式固溶体中的溶解条件: 点阵类型:点阵相同,溶解度大 尺寸因素:原子半径越接近,溶解度大 rMe-rFe / rFe 8% 无限固溶 8~10% 有限溶解 15% 很难溶解 电子结构: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 位置与铁相差多远 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Po Bi Pd Ti Hg Au Pt Ir Os Re W Ta Hf La Te Sb Sn In Cd Ag Pd Rh Ru Tc Mo Nb Zr Y Se As Ge Ga Zn Cu Ni Co Fe Mn Cr V Ti Se S P Si Al ⅡB ⅠB ⅧB ⅦB ⅥB ⅤB ⅣB ⅢB ①、Ni、Co、Mn、Cr、V等元素可与Fe形成无限固溶体。其 中Ni、Co和Mn形成以γ-Fe为基的无限固溶体,Cr和V形 成以α-Fe为基的无限固溶体。 ②、Mo和W只能形成较宽溶解度的有限固溶体。如 α-Fe(Mo)和α-Fe(W)等。 ③、Ti、Nb、Ta只能形成具有较窄溶解度的有限固溶体; Zr、Hf、Pb在Fe具有很小的溶解度。 解决两个问题: 溶质原子的溶解度 溶质原子的位置 四面体间隙还是八面体间隙 a、间隙固溶体都是有限固溶体,它保持着溶剂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