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学教程-宏观-重点知识总结.docx

发布:2017-05-26约8.17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1.1重点名词: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名义国内生产净值、实际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投资 11.2重要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整个国民经济(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支出法:GDP=C+I+G+NX (二)收入法:(1)工资(2)租金(3)净利息(4)非公司收入与公司税前利润(5)企业间接税(6)折旧 (三)部门法(生产法、增值法):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2.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总量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折旧; --反映一国一年中创造的新增加的价值 NI(国民收入)=NDP -企业间接税(+政府补助金); --反映一国一年内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个人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 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 --反映一国一年中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 -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反映一国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3.实际GDP与名义GDP(计算题) 名义GDP(或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即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实际GDP 4.GNP与GDP的关系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居民、厂商): 总需求(AD)=消费(C)+投资(I);总供给(AS)=消费(C)+投资(S); 所以,I≡S; 三部门经济(居民、厂商、政府)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AD=C+I+G;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即AS=C+S+T; 所以,I+G≡S+T,即I=S+(T-G),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四部门经济(居民、厂商、政府、世界市场/国际部门)(与课本不同)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AD=C+I+G+NX;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本国人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即AS=C+S+T+Kr; 所以,I+G+(X-M)=S+T+Kr,即,I=S+(T-G)+(M-X+Kr)。 12 简单国民收入理论 12.1重点名词: 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政府购买乘数 12.2重要知识点: 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当社会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而社会经济以不变规模稳定运行时的国民收入。 总需求角度: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 总供给角度:国民收入(Y)(或实际产出)=消费(C)+储蓄(S) 国民收入均衡时,总供给=总需求,C+I=C+S,得,I=S 实际产出(Y)=计划支出(与市场需求一致的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 凯恩斯主义中,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水平,它将随着社会总需求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自己画消费函数的图形) C=C0+cY, 0c1;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自己画曲线图形) S=Y-C=Y-(C0+cY)=-C0+(1-c)Y 边际消费倾向 [MPC]: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或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C/△Y=dC/dY=c=β MPC特点:1.0MPC1;2.消费的收入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APC =C/Y APC特点:1.消费水平总是大于零,所以APC0;2.为保证基本生活,消费可能大于收入,此时APC1; 随着收入增加,APC趋于下降。 和为1的两个重要等式:1)MPC+MPS=1.2)APC+APS=1. 影响社会消费高低的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2.政府税收政策3.公司未分配利润占比 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邻居或相同社会阶层)消费水准的影响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消费“上去容易下去难”的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两部门经济:均衡条件Y=C+I;C=C0+cY;投资函数:I=I0;得Y=(C0+I0)/(1-c); 若YC+I,则国民收入总支出,国民收入有上升趋势。 三部门经济: Yd=Y-T0=Y-(T-Tr)=Y-T+Tr; C=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