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的探讨
摘要保护区周边社区大多属于贫困地区,其地形复杂,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生产能力低下。因此,提高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社区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试验表明:农林混作、科学规划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模式;效益;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83-02
混农林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混农林业试验,旨在建立科学利用土地的示范,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资助下,笔者在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的太白县鹦鸽镇六家村进行了花椒与农作物混农林业试验10hm2。
1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陕西省太白县鹦鸽镇六家村,属浅山丘陵沟壑区。全村5个村民小组,220户,900人,耕地面积76.7 hm2,其中坡地49.3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4.3%。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黄豆、油菜为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及药材、生漆等其他林副产品为主。近年,部分村民自发地在房前屋后、坡地栽植花椒20hm2,全村每年花椒收入达2万元。村民对花椒的栽植、抚育修剪等技术已基本掌握。试验区海拔900~1 200m,主要为丘陵沟壑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壤土为主,间有少量姜石土,土层深厚,pH值7.5~8.5之间,质地多为中壤,间有少量轻壤。区内光辐射资源丰富,太阳能辐射平均为112.1KJ/cm2,年日照时数为2 087.9h,日照率47%。年降雨量850~950mm。年平均气温为12.9℃,无霜期超过150d。
2椒农混作的主要模式
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生态学原理、农林生产的特点以及林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选择二年生的当地品种大红袍花椒(俗称凤椒)苗木,以地埂花椒和椒农混作为模式进行栽植试验。
2.1地埂花椒生态模式(6.5hm2)
可分为下列栽培系统:①花椒―小麦、灌草系统;②花椒―黄豆、灌草系统;③花椒―油菜、灌草系统;④花椒―药材、灌草系统。地埂花椒一律采用单带栽植,株距3~4m。
2.2椒农混作模式(3.5hm2)
可分为下列栽培系统:①花椒―小麦系统;②花椒―黄豆系统;③花椒―油菜、蔬菜系统;④花椒―药材系统。椒农混作其株行距为(2~3)m×(3~4)m,立地条件好的密度小,反之密度宜大。椒农混作时,要留有枝展1.5倍以上的营养带,混作以小麦、豆类、药材、瓜类及绿肥为主,不宜与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混作。
3花椒混作林业效益
实践证明,椒农混作与种植单一作物相比,有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太阳能及生物能的功能,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解,对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改善生态环境
(1)具有固埂和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据观察,花椒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量,防止地埂冲刷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时,椒农混作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坡对部分坡度较大的耕地逐步还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2)小气候效应明显。椒农混作对农田小气候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平均降低风速28%,降低空气温度0.95℃,地表温度降低0.5℃,空气温度加4.9%,蒸发量减少3%,含水量提高17%。
(3)改善土壤条件。由于花椒枯叶落叶及固土蓄水功能的影响,管理措施的加强,花椒对土壤结构及养分影响较大,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
(4)花椒与农作物相互补益。以花椒―小麦为例,虽然花椒与小麦在水分、营养上竞争激烈,但地埂花椒留有2m宽的营养带,从而克服了花椒与小麦争水、争营养的矛盾。
(5)提高光能利用率。椒农混作充分利用了闲置地埂,加之花椒与农作物立体分布,并有40~80cm长的枝条展出,较大程度上利用了光能空间。
3.2增加群众的收入
栽植地埂花椒、实现椒农混作,可使土地利用率提高30%~40%,收入较单一种植农作物增长1.35倍,经济投产比平均增加98.9%,尤其坡度较大的土块其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据调查,一村民在670m2的坡地上进行花椒、油菜混作,第3年收获21kg(前3年还有油菜收入);第4年收获26kg,花椒达600余元;第5年花椒进入盛果期,其经济收入更为可观。
3.3社会效益明显
椒农混作,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结构,增加了村民对农业的投入,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传统的收入结构。由于椒农混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在该村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