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第三代诗歌及其它》-(精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必将失败,但在诗歌中,我必将胜利。 ——海子 伊沙:诗四首伊沙(1966—)原名吴文健,生长于成都、西安等地。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西安。 饿死诗人 那样轻松的 你们开始复述农业耕作的事宜以及春来秋去挥汗如雨 收获麦子你们以为麦粒就是你们为女人迸溅的泪滴吗麦芒就像你们贴在腮帮上的猪鬃般柔软吗你们拥挤在流浪之路的那一年北方的麦子自个儿长大了它们挥舞着一弯弯阳光之镰割断麦杆 自己的脖子割断与土地最后的联系 成全了你们诗人们已经吃饱了一望无边的麦田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城市中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 我也操着娘娘腔写一首抒情诗啊就写那冬天不要命的梅花吧想象力不发达就得学会观察裹紧大衣到户外我发现:梅花开在树上丑陋不堪的老树没法入诗 那么诗人的梅全开在空中怀着深深的疑虑闷头向前走其实我也是装模作样此诗已写到该升华的关头象所有不要脸的诗人那样我伸出了一只手梅花 梅花啐我一脸梅毒 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象个伟人 至少象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北风那个吹 北风那个吹 那是白毛女的故事 那是革命的巴蕾 我在露天电影的现场 惊奇 张大了嘴 我是否真的受教育了 心灵被净化 雪花那个飘 革命和巴蕾 哪一个更美 喜儿遭地主强暴 白毛女接过红缨枪 因了什么 我的小鸡儿在暗处 悄然勃起 初次勃起 证明我已长大 可以接革命的班 思考题 1.以作品为例,说明第三代诗歌在文化和美学上的复合性特征。 1)平民性的文化立场,文化“祛魅”的特征,粗砺与诙谐的美学意味。以李亚伟的《中文系》为例。 2)深度的文化追寻,思索语言与存在、存在与思、与诗之间的关系,具有“元诗歌”倾向(即在诗歌中讨论诗歌的本质,诗歌如何诞生),以欧阳江河《玻璃工厂》为例。 3)神话与先知倾向,追求诗歌中的神性价值,玄学体验,追求生命与存在的本质,以生命来实践和见证诗歌。海子的诗歌可谓例证。 2.谈谈你对海子诗歌的认识。 1)海子诗歌的“超限性”——即神性色彩:“伟大诗歌”的不可解读性,这是解读海子的前提,但抒情诗其世俗性还是可以进入的。它的神性是通过海子的语言世界与生命实践建立的。 2)死亡与存在的哲学体验:大地的永恒品质与生命的短暂属性建立了悲剧性的统一,这是其壮美和悲情诗意的基础。 3)大地(存在)的形而上属性与农业家园的物象之间的壮美统一,“大地”具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性质:存在的本源、存在本身、存在的表象(即农业意象,麦子之类),这构成了海子诗歌抒情的广阔背景与对象。 3.如何理解伊沙诗歌的“解构主义”文化与美学特性? 1)伊沙出现的背景有两个:一是80年代末期的文化断裂,二是第三代诗歌“反文化”的基础,(韩东曾写过《有关大雁塔》来嘲讽朦胧诗人杨炼的《大雁塔》,用《你见过大海》来揶揄舒婷的《致大海》,但这都是主题和观念意味上的解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活动,而伊沙的《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具有语言解构活动的性质与魅力。 2)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颠覆:有知识分子的抒情方式(《梅花……》一诗)、有政治意识形态(如《事实上》)、有传统文化价值(如《车过黄河》)、有历史记忆与革命文本、革命话语(《北风吹》)等。这种颠覆具有相对的意义:它迎来了平民意识形态的时代。 3)美学上的滑稽、诙谐、戏剧意味,口语的表达,使汉语诗歌进入了一个轻松、简单、平民化写作的时代。这一点似乎不能简单地评价优劣与好坏。 谢谢使用! 第四讲 第三代及后来者 所谓“第三代诗歌”,是指在朦胧诗之后、在80年代中期出现、以“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大展”(见于安徽《诗歌报》与《深圳特区青年报》)为标志的、以一批60年代出生者为主体的诗人。因为他们反对朦胧诗的小资与唯美倾向、主张诗歌的观念与美学变革,所以被成为新生代,或者“第三代”(第一代是指建国后的革命诗人、第二代是指朦胧诗人)。其流派多杂,旗号纷繁,大致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平民化与粗鄙美学,以“莽汉主义”、“大学生诗派”、“他们”、“日常主义”等为主;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