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pdf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与皮肤微生态
失调、脂质代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异常以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外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物理
治疗和化学剥脱术等为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综述了脂溢性皮
炎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皮炎,脂溢性;治疗学;发病机制;皮肤微生态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微生态失调、脂质代
谢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等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
和发展[1]。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周期长且易复发,因此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以
往的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口服
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等[2‐3]。近年来许多新的
治疗方法如外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Janus激酶(JAK)抑制剂、化学
剥脱术以及水磨皮术等为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综述国内外关
于脂溢性皮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一、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与皮肤表面微生态失调、皮脂分泌、免疫等多种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1.皮肤微生态失衡:最新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由真菌和细菌生态失
衡引起的疾病[1],其中,马拉色菌被认为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生长和繁
殖的活跃程度与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此外,皮损部位的细菌
和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且超过1/3的患者皮损处马拉色菌为菌丝相,治疗后,
马拉色菌的丰度显著减少,菌丝消失,且真菌多样性增加[5‐6]。16SrRNA测
序研究显示,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组的变化,在患者皮损部位葡萄球菌的
丰度显著升高[7]。Tanaka等[8]分析了24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非病变部位和
病变部位的细菌菌群,发现不动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在病变皮肤上占主导地
位。这些细菌可能通过产生毒素、酶类等物质,加剧皮肤的炎症和损伤。治疗后,
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减少,微生物菌群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9]。
2.脂质代谢异常:皮肤分泌的脂质是皮肤屏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分泌受人
体激素水平的调控。头皮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为马拉色菌属的生长创造了有利
环境。皮脂腺中脂质合成减少可以保护表皮免受马拉色菌的侵袭[10]。此外,
脂溢性皮炎的严重程度与皮肤表面脂质含量呈正相关,表明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
活动密切相关[11]。除了皮脂分泌水平的变化外,脂质成分异常也可能在脂溢
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马拉色菌的酶系统能够分解定植部位的甘油三酯,
产生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引起表皮异常分化、
皮肤屏障受损以及炎症反应[12]。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中角鲨烯含量降低,而
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疾病的病理生
理过程相关。
3.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马拉色菌通过其酶系统分解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等物
质,能改变桥粒结构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形状,导致角质层结构完整性受损,表现
为角化不全、细胞内脂滴积聚、角质层鞘不规则等,这些变化引发皮肤屏障功能
受损,进一步促进脂溢性皮炎的发生[11]。与非病变皮肤相比,脂溢性皮炎皮
损表皮明显增厚,皮肤表面粗糙度增加,并且血管浅表化更为明显,经皮水分丢
失显著升高,提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13]。此外,健康人皮肤pH值通常维持
在4.5~6.0之间,而脂溢性皮炎患者的皮肤pH值略高于健康人群,这种pH值的
升高可能是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增殖以及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14]。
4.免疫因素:脂溢性皮炎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清阳性者中的患病率为20%
~40%,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高达40%~83%,远高于正常人群,且CD4
阳性T淋巴细胞显著下降的患者脂溢性皮炎的症状往往更严重[15]。
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多种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患者血清中的白细
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水平显著升高[16]。取脂溢性皮炎患者皮损与
健康受试者皮肤组织做免疫组化分析,发现皮损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
胞和粒细胞等都显著增加,皮损中的人类白细胞DR抗原阳性细胞数量也远高于
健康受试者,同时患者免疫细胞内IL‐1α、IL‐1β、IL‐12、IL‐14、γ干
扰素等炎症因子数量也显著增加[17]。此外,马拉色菌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