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容量法测定吸附剂比表面积.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BET 容量法测定吸附剂比表面积
一、 前言
1.1 意义
固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借通常的仪器和计算可以比较方便地求得其表面积。然而一
旦涉及粉末或多孔性物质,表面积的测定就会变得困难。它们不仅具有不规则的外表面,
还有复杂的内表面,我们无法通过传统的手段对其进行测量。然而,比表面积是吸附能力
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比表面积大、活性大的多孔物,吸附能力强。我们要研究一种
多孔物质的吸附能力,就必须能够测定其比表面积。于是多孔物比表面积的测量,无论在
科研还是工业生产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学习多孔物质比表面积的 BET 容量法测
定,对于我们了解多孔物质的性质、利用好多孔物质的强大吸附能力都有好处。
1.2 前期工作
BET 是三位科学家名字的简称,这三位科学家分别是布鲁诺(Brunauer)、埃麦特
(Emmet)和泰勒(Teller )。他们在 1938 年在朗缪尔(Langmuir)方程的基础上提出的描
[1]
述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方程,被称为 BET 方程。
其后,有不少研究人员对于理想 BET 方程作出了改进,如 Kim S K 和 Oh B K 两人在
[2] [3]
1968 年提出的 Kim-Oh 改进式 、霍布森(Hobson)于 1969 年提出的 Hobson 半经验式
[4]
以及 1976 年 Jaroniec 和 Sokolowski 的能量分布式 等。
在吸附实验的基础上,现代科技很好地推动了比表面积测定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相
当自动化的比表面积测定仪器可供使用。实验中,我们也是使用了自动化的现代仪器进行
实验的。
[5]
二、 实验原理
2.1 比表面积的定义
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 )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
2 -1
表面积两类。单位是 m ·g 。
2.2 BET 测定比表面积
BET 法的原理是物质表面(颗粒外部和内部通孔的表面)在低温下发生物理吸附,目
前被公认为测量固体比表面的标准方法。
BET 理论依据的物理模型假设吸附是按多层方式进行,不等第一层吸满就可有第二层
吸附,第二层上又可能产生第三层吸附,吸附平衡时,各层达到各层的吸附平衡时,测量
平衡吸附压力和吸附气体量。所以吸附法测得的表面积实质上是吸附质分子所能达到的材
料的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之和。
提出两项基本假设:
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自由表面对所有分子的吸附机会相等,分子的吸附、脱附不受
其他分子存在的影响;
②固体表面与气体分子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引力,因此在第一吸附层之上还可以进行第
二层、第三层等多层吸附。当吸附达到平衡时,每一层的形成速度与破坏速度相等。
由此有 BET 吸附方程为:
PP C1 1
0 PP
V 1PP VC 0 VC
0 m m
式中:V为气体吸附量,V 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P为吸附质压力,P为吸附质
m 0
饱和蒸气压,C为常数,与样品吸附能力相关。
理论和实践表明,当 P/P0 取点在 0.05-0.35 范围内时,BET 方程与实际吸附过程相吻
合,图形线性也很好,因此实际测试过程中选点需在此范围内。由于选取了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