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内名解简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8、神经系统
§8.1名词解释
1、ganglion(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称神经节。
2、nucleus(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称神经核。
3、postganglionic fiber(节后纤维):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为节前神经元(preganglionic neuron)其轴突称为节前纤维(preganglionic fiber);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postganglionic neuron),胞体位于周围部的自主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神经纤维(postganglionic fiber)。
4、afferent neuron(传入神经元):又称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是将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穿向中枢部的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和双极神经元属此类。
5、terminal cistern(终池):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这两层膜之间有许多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该隙向上与蛛网膜下隙相通,其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二骶椎平面扩大为终池(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和终丝。
6、lumbosacral enlargement(腰骶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从第4颈髓节段至第1胸髓节段。下方称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从第1腰髓节段至第3骶髓节段。两个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最多所致,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膨大的发展与四肢的发展相适应。 7、conus medullaris(脊髓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成人脊髓圆锥下端平齐第1腰椎体下缘。
8、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骶副交感核):在S2~S4节段,VII层的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9、corpus callosum(胼胝体):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两半球中间形成弧形板,其后端叫压部,中间叫体,前方弯曲部叫膝,膝向下弯曲变簿叫嘴。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连系额、顶、枕、颞叶,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10、basal nuclei(基底核):又称基底神经节,位于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
11、corticospinal tract(皮质脊髓束):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髓椎体交叉处,大部分(75%~90%)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另有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加入至皮质脊髓侧束,称皮质脊髓前外侧束。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灰质后,大部分纤维与IV~VIII层的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影响前角运动神经元。也有纤维直接与前角外侧核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
12、medial lemniscus(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的二级纤维呈弓状走向中央管的腹侧,在椎体交叉的正上方,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交叉后的纤维折转向上,在中线两侧,两下橄榄核之间,形成在背腹方向上纵行的纤维束称内侧丘系。
13、decussation of pyramid(椎体交叉):脑桥基底部纵行的锥体束纤维下降至延髓聚集成椎体。椎体的下端约有70%~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14、brachial plexus(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经斜角肌间隙穿出,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继而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
15、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与其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
16、脉络丛: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17、corpus striatum(纹状体):纹状体由豆状核和尾状核组成,其前端相互连接。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