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我的母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课《我的母亲》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 “宽恕、轻薄、仁慈、文绉绉”等重要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教学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课型】 讲读课
教学设想:
本文是胡适先生对母亲的回忆,文章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本课时主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通过质疑解疑解决文中“为什么要写前三段”等难点问题。最后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激发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让学生谈一谈母亲对自己管教的一件往事并用一句话概述对母亲或母爱的认识。
一、导入:
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抒写过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著名学者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的《我的母亲》一文,去了解一下这位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和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胡适形象及个人主要情况,并给学生推荐《胡适自传》)
学生自由读,了解胡适相关情况。
三.听故事,了解胡适的母亲
四、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展示重点字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齐读: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五、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放声朗读、默读等)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 合作交流
1、说一说母亲: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词句,用“母亲是一个 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诵读相关内容,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
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中写的主要事件及母亲的品性:
(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
(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轻薄话,遭到严厉责罚──教之严
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
2.说一说“我”和母亲:文章末尾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1)、说说“我”受到母亲的影响。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师作点拨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对母亲怀有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中小结: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质疑、解疑(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师根据生提问情况适当补充,课件出示下列主要问题:
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
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评母亲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2、谈感受
同学们,胡适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她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日夜劳碌,为家人做无尽的奉献。如今,我们的母亲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妇女,她们也踏上了社会的舞台,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照顾家庭,还要工作,作为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3、赞母爱
用歌曲或名言歌颂母爱
学生思考后,互相交流,举手发言,师点拨引导
七、总结
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每一天我们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每一刻母亲的心都牵挂着我们。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