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几个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徐爱娣????教学管理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74????更新时间:2006-1-9????
1、把“被动探究”看作“真探究”。
所谓“被动探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似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探究”活动不能体现探究学习本身的要义,其实是一种“假探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想“放”又不敢“放”或不知道怎么“放”,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提问琐碎,学生的思维空间狭小,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余地。
案例
有一位教师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与直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只脚转圈。
老师示范:固定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有什么作用呢?
生茫然。
老师:你们的圆在哪里,老师的圆在哪里?
生:圆心决定一个圆的位置。
师:观察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一距离?
生:从圆心到圆上画一条线段。
师: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在圆心和圆上。
师:连接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半径有什么作用?
……
这样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束缚在老师所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圈套中去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创设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的问题情境,问题提得太零碎,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导致整个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
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画圆,初步体会画圆的方法。
2、交流画圆的方法并作小结、示范。
3、比较讨论:同学们画的圆位置相同吗,为什么?画的圆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2、按图索骥,探究流于形式。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同学们拿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怎么也拼不成。
师: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沿着它第的高剪开(边说边演示剪法),剪开以后再拼一下。
学生操作。
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又顺利完成了操作。
师:观察、思考一下,长方形的长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答略。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多少?
生:一半。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1/2。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
本例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每个环节学生都在探究,但这种探究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当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用教师的指令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能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太多的思考与创新,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3、非关键性环节随意探究,浪费时间。
新课标倡导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讲授内容的多与少,似乎成了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也似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谈“讲”色变,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要求学生探究。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
师:“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同学们看这个分数象不象我们的三口之家,它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
生1:“2”叫爸爸,“1”叫妈妈,“—”叫小孩。
师:“2”可以叫分母,大家再讨论讨论“1”可以叫什么?
生2:“1”可以叫“分父”。
教师让其坐下。
生3:“1”可以叫“分女”。
师点拨:我们三口之家有的孩子是女孩,有的是男孩,那“1”可以叫什么?
生4:“1”可以叫分子。
师如释重负,终于露出了笑容。
……
实质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人为规定的,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化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提示孩子们想想自己的三口之家,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乱猜一通,难道这样就是探究学习?在这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在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时间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
4、不顾学生的真实基础探究,学生没有兴趣。
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