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语言,激发兴趣,学习习惯,思维,学以致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最基本的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传递形式。首先,让学生从起点上认识到英语是外语,但更是一门语言。其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与习惯。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是激发兴趣而不是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最基本的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传递形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普及在小学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兴趣低,学而不能致用等。因此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对于改善和提高课堂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师讲师听,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与思维由教师决定。这里要讨论的课堂教学创新集中在对学生课堂学习思维与习惯创新的探索与应用上上,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首先,让学生从起点上认识到英语是外语,但更是一门语言。我们了解汉语习得的过程,它作为我们母语有先天优越的语言环境,除此之外,汉语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这门学科得以补充学习的。与之相比较,英语缺少汉语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们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呈现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这种学习明显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汉语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会出现把26个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搞混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既说明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更证明了两种语言天生的默契关系。所以我们把英语呈现在课堂上之前,就要让学生知道这门语言的存在以及它与汉语的相似与差异,让学生从原始形态上认同英语,而不是抵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外国人和我们的差别不仅是长相,还有语言,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敢于开口讲英语。这种认识的存在是英语教学的前奏,更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其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与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强调“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学生”,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如果是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我国教育学家魏书生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清华校长顾秉林说过“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由此可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正确学习习惯与思维带到课堂上来,会让课堂动感高效,和谐共生。在这里,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多样,学习稳定性较差,而英语课堂又是以活动贯穿始终的课堂,那么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十分必要,针对于此,我告诉学生英语课堂桌面上只能放置英语课本,文具盒,彩笔,练习手册,其余课本全部放到桌洞。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有开阔的教学视野,利于时时观察调控课堂,当课堂出现活动混乱时可及时干扰;另一方面,学生会减少干扰,利于精神的集中与课堂练习的高效完成。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思维不可以被控制,但可以被培养。由于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始点,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抓住这学习“关键期”,以正确的方式培养正确的思维。在前面我提到英语归根结底也是一门语言,那么这里主要论述语言中的语音思维。四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语音,其实早在新版PEP三年级中就有语音知识的渗透,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一体相承的,所以在教授学生26个英文字母读音的同时,就应该渗透给学生一种思想,字母有读音,字母在单词中也应该有读音这种意识,并且培养学生通过与汉语的对比来学习语音。我在教授单词Cat时,有学生问我:老师,字母C,A,T怎么组合在一起读[k?t]的音,我告诉他,汉语拼音[b]单独存在是读音为[bo],但和拼音[a]组合在一起就成了[ba],这就是拼在一起的音的力量。英语也一样,字母有自己的读音,和其它字母组合在一起也有了力量,会有自己的读音。通过这种英汉读音对比思维的灌输,学生会逐渐明白字母有字母的读音,字母组合成单词就会有新的读音,以此类推,用学生熟悉的语文学习习惯——字,词,句,段,篇,章引导学生认识单词可以组合成词语与词组,词语与词组可以组合成句子,句子可以组成对话,让学生在逐步思维的培养中建立起可以受益终身的学习方式。当然,养成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还有很多方式,例如低年级学生养成一日一读的习惯,时时处处张嘴巴,中高年级的学生养成一日一记,一日一听的习惯,循序渐进,稳步提高,这一切都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与发展。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是激发兴趣而不是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直接决定着小学生大脑机制的运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这里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讨论两种激发学生
显示全部